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抢购天然气”的背后

www.fjnet.cn 2013-03-29 09:02  邓海建 来源:人民网评 我来说两句

近日,有媒体传闻“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明确表示此消息完全不实,极不负责任。天然气价格的调整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国家历来十分慎重,对调整居民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地方如需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否则不得调整。

天然气涨价,坐实为传闻。虚惊一场的“涨价说”,在很多城市引起小恐慌。从杭州到武汉,从青岛到兰州……“抢气”虽不如当年“抢盐”狂热,却也扎扎实实在各地上演,有彻夜排队的,有挤破门的,甚至有报道说,四川雅安的一位商户,一次性存了2000方天然气。

水电煤气,就如柴米油盐,在经济学范畴都是缺乏消费弹性的民生产品。千家万户,不能不用,不会因为价格波动而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发布不实消息的媒体固然无良,但民众的“呼应”起码说明两个道理:一是民生对基础产品价格依然敏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对于不少居民来说,一边盼着能多挣点,一边希望物价平稳些——天然气涨价之所以引发连锁性反应,本质仍在于收入增长的情况,弥合不了每升五六毛钱的“痛感”。二是资源价格改革箭在弦上。权威数据显示,在2010年到2012年间,我国进口气价格上涨超过六成,从而导致进口气国内销价和进口成本倒挂日益严重。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29%,预计2015年将达到35%左右。凡此种种,都让民众对天然气涨价有了一些笃实的预期。

“抢购天然气”背后,也有民众对民生产品价格听证的集体焦虑。这些年的听证近乎“逢听必涨”。民意如何不被走过场,听证会如何“硬气”起来,这都是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拿听证程序来威吓涨价传言,公信几何?

天然气也好,其他民生产业也罢,价格变动也许是市场使然,但如何因应民生、顺承民意,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把价格调整在明处,这才是真正亟待纾解的难题。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