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究竟不良基因何在?
www.fjnet.cn 2013-03-28 11:15 武 洁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市民李先生等: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海沧分市场里,一栋去年底刚建好的2层楼,上周末却被拆除了。难不成,这楼质量有问题?要不,就是相关部门太“烧钱”?(《海峡导报》3月27日) 有道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生物界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城市建设领域其实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拆”其实不必是个禁区,即便是国外的一些发达城市,也同样存在拆除过时建筑,规划建设新建筑的需求。近日美国苹果公司征地拆迁遭遇钉子户,正是其中一例。 不过,建筑正当“青壮年”的非正常“死亡”,恐怕并不能因为咱还是发展中国家就被视作正常现象。当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作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在多产的同时,却往往短寿,平均寿数只能持续25-30年,不仅不到美国建筑的一半,甚至连英国建筑的零头都不及,以报道中得儿这栋去年底刚建好的建筑便造拆除,简直算得上“早夭”。 当然,长寿有长寿的道理,短命有短命的原因。假如不注意饮食健康与生活习惯,短命的概率当然要大过长寿;而在一些长寿之乡,水土好,水质优往往都是共同的属性。人如此,建筑亦然。那么,国内建筑短寿的不良“基因”究竟何在呢? 按理来说,相比血肉之躯,钢筋水泥的建筑,实在是坚固牢靠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筋水泥活不过血肉之躯,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不过,对于建筑而言,规划其实就好比它的先天基因,假如建筑规划合理,选址得当,符合需求,这样的建筑当然才有先天优势。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规划的科学与审慎,往往被抛诸脑后,随心所欲的搭积木式规划,更是导演了太多 “甫一建好,旋即拆除”、“正当英年,却遭爆破”的悲剧。可见,建筑规划的先天不足与基因缺陷,无疑是导致建筑短寿的最根本因素。 除此之外,当城市的拆建日渐成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GDP来源,甚至为了让城市显得生机勃勃,非要把城市搞得日新月异,甚至拿“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作为成绩单,如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已在重蹈“大跃进”式的覆辙。当拆建更多成为无法摆脱,甚至必须倚重的发展模式时,建筑陷入“拆了建,建了拆”的西西弗斯式宿命自然也就无从规避。 一言以蔽之,短寿建筑其实只是表象,其背后的“短命”规划,“短视”的政绩观与发展模式,恐怕才是更应剔除的不良基因。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5]标志性建筑应听听民众的意见
- [ 09-05]莫让城市公共建筑变成公共“笑柄”
- [ 08-20]谁需要奢华的公共建筑
- [ 07-26]擅拆历史建筑罚单50万封顶?
- [ 07-26]保护历史建筑需要新思维
- [ 06-13]盼城市建筑“桥上书屋”般人道环保起来
- [ 06-08]“最大湿地”消失与“最高建筑”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