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送礼”广告有哪三宗“罪”?

www.fjnet.cn 2013-02-07 15:53  张枫逸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近来,一些电台电视台播出的个别广告出现了“送礼首选”、“送领导”、“上级有面子”等内容,且礼品中不乏名表、珍邮、金银纪念币等,对此,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2月6日《新京报》)

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是春节习俗的重要部分。眼下随着春节的临近,五花八门的“送礼”广告越来越多地充斥荧屏,不仅宣传的产品极尽奢华,各种蛊惑性的语言也极具挑逗。在全国上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背景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为送礼行为推波助澜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叫停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可谓及时到位,具有现实意义。

在笔者看来,“送礼”广告具有三宗罪。一是加重社会负担。礼尚往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近年来送的礼品越来越高档,价值越来越不菲,让人际交往成为一种负担。有记者走访发现,教师节礼品价格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十年间翻了30到50倍。而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93.7%的受访者认为“送礼就是送钱”风气给青年带来很大负担。一些广告极度渲染“今年不送礼,明年没人理”等理念,标榜某某产品为送礼必备、送礼首选,传递了不正确的价值去向,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也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构成了绑架。

二是助推腐败之风。传统节日往往是腐败高发期,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相比,打着送礼的旗号无疑让行贿受贿行为更具隐蔽性,以掩人耳目。于是,一些商家投其所好,量身定做奢华礼品,不少珍邮、纪念币等高档收藏品摇身一变成为送礼最佳。这些商品的价值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公众的消费能力,以及正常交往的礼品标准,显然冲的就是腐败群体。“用的人不买,买的人不用”,“送礼”广告为权钱交易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为法治社会和廉政建设所不容。

三是影响未成年人。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身心发育。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副司长任谦,就曾痛批“黄金搭档”的“送老师、送亲友、送领导”广告,“一个很纯洁的小孩,知道什么是送礼啊?这些广告会误导下一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恶劣。”

广告没有底线,为了追求促销效果和眼球效应,往往会无不及其所能,僭越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但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正如专家指出,大众传媒的职责之一是传承文化,负有引领社会公众走向美好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即使在商品社会,也不可推掉这份责任。事实上,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媒体作为广告发布者,对所发布的广告内容负有查验、核实的责任。

对“送礼”广告说不,不应仅限于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应加强自律,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净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工商部门也要加强对户外广告、DM广告等监管力度,全方位狙击“送礼”广告污染视听。张枫逸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