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散去,围观者请留下
www.fjnet.cn 2013-01-16 08:59 曹鹏程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风与雪,让雾霾减弱,重度污染正逐步好转。 这几天的雾霾天气成为热点,首先因为就在“自家窗外”。呼吸着不那么畅快的空气,感受到喉咙鼻子的不适,谁也免不了会有担心。媒体的跟进,专家的科普,一些地方PM2.5指数的实时发布,也引起了公众的更大关注。这种开放式的态度,顺应了民意。 当然,这也给各地政府根治污染带来更大压力。不管说多少“人人有责”,没有从法律上建构起共同而又有差别的责任体系,造成雾霾天气的各种污染排放就很难得到根本遏制。更大的挑战在于,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多,造成重污染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时解决污染问题,不能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美丽中国、全面小康,不仅是一个清新的结果,也是一个付出的过程,需要政府努力,也需要公众参与。1852年,伦敦大雾倒逼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伦敦前副市长罗思义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写道: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以及公众的支持。 “公众的支持”,一方面是以舆论合力,对政府进行鞭策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每个人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责任。曾有专家断言,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环境意识最高涨的时期。30年前我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讲生态。社会的发展,让亿万中国人的目光,掠过高歌猛进的经济战车,投向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是改变最好的时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为这种“改变”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变,我们能不能承受因此可能带来的电气费上涨?当燃油质量提高、环保车上市,我们肯不肯多掏钱加油换车?空调的温度能不能调得高些,出行能不能多选地铁公交?甚至当政府出台高峰限行政策时,能不能不用购买第二辆车来“应对”?这些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结果却可能要10年甚至20年后才能看到。 环保是还历史债、打持久战,不能在“吸尘”时才决心绿色出行。霾虽散去,但围观者不应走开。保持每天随手转发环保帖、追踪污染事件的环保意识,形成垃圾分类、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习惯,这才是我们向着美丽中国的坚持与努力。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6]雾霾问题不能只有应急预案
- [ 01-16]向伦敦市民学治雾
- [ 01-16]区分雾霾背后的排污问题
- [ 01-15]雾霾频发,人们为何不愿放弃开车
- [ 01-15]“史上最脏”让“美丽中国”蒙上雾霾
- [ 01-14]雾霾中的“复杂论”让人有些窒息
- [ 01-14]十面“霾”伏,亟须从“吐槽”走向行动
- [ 01-14]知道了多严重,就要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