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改革要把“行千里”放在心头
www.fjnet.cn 2012-12-31 07:30 王 聃 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匆促赶在2012年年底的大限之前,各地异地高考的方案终于蜂拥出台。而此前备受关注的北上广异地高考走向依旧“山重水复”。北京出台的仅是异地高考的“过渡方案”,只是明确参加中高职考试的办法,其中还包含“有五证、需要稳定住所”的门槛要求;上海虽然基本敲定了方案,但也只有持《居住证》A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才可以按规定在沪参加中高考;至于广州,同样没有一步到位,该省规定2013年前分步实施,2014年可借考,2016年起才可在广东录取。 这真是“没有悬念”的异地高考政策,因为它们与此前网友的揣测并无多少二致: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流动人口本就不多,并且其高考录取分数线高录取率低,所以即便出台低门槛的异地高考政策,对本地考生利益也难以造成较大的冲击,政策的出台过程自然就格外顺利。而北上广等城市,一方面,因为户籍而得利益者注定会有着抱残守缺的观念,他们的有形无形反对,会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进程;另一方面,正如落伍观念的生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惯性利益的剥离也不会一蹴而就,异地高考政策难免难产。 客观而言,各地的异地高考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我依旧认为,即便是此种跬步式的改革,其本身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改革固然没有生而完美,但它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政策,至少已是“起而行”的开端;而其他地方纷纷出台的即将2013年施行的类似政策,除实实在在的效用外,最主要的还展现出了一种愿意与既得利益切割开来的公共姿态。此种公共姿态可以传递,更可以成为北上广继续改革的“倒逼力”。 兑现教育平权为旨归的异地高考,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而要推动类似制度的完善与合围,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自觉是不够的,既得利益者需要自愿“让利”,顶层制度设计更需要持续推动。因为说到高考权利的平等与教育资源的平衡,如同有关论者所说,最理想的路径是全国统一命题与统一录取,以及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以此弥补区域间录取差别的不足。只是,统一命题与统一录取不可能于短期内完成,正因为此,在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制定之外,当下最务实的推动之道,仍在高考制度的改革。 在我看来,于有限的空间里,至少有两个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可以先树立的,进而和地方的异地高考政策相互应和与推进。一个方向是,在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之内推行多元考试、多元录取,这也就相对消解了集中高考同统一录取中的户籍关联,农民工子女可以经由此种宽泛的招录方式进入大学,并不与户籍地考生构成实质上的竞争;另一方向是,多试点打造高考改革的试验田,进而由点及面推开,减少大面积改革的初始压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它都需要被纳入到顶层制度的设计范围中来,且要以户籍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的改进为配合。 盘点就要过去的2012年,异地高考显然是这一年里绕不过的权利热词。以此对比,纠偏效应并不明显的异地高考政策制定进程,不免带有几分悲凉的意味。不过,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跬步价值不能被忽视,教育平权的“行千里”目标,更要被时刻放在心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31]走出异地高考困局需加快高考改革
- [ 12-19]异地高考难,不如统一高考试卷
- [ 12-05]异地高考改革只能加快不能动摇
- [ 11-29]"异地高考"应考虑城市的容量
- [ 11-28]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
- [ 11-28]追求公平需要更大的改革动力
- [ 09-10]异地高考的条件不应导向“拼爹”
- [ 09-09]异地高考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