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正文

以配套制度助子女“常回家看看”

www.fjnet.cn 2012-12-31 07:13 王 琳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在新形势下要“保障老年人权益”,除了从道德层面提倡子女尽孝之外,更应以立法规范和强调政府责任和单位责任。

曾在今年6月引发普遍争议的“常回家看看”入法,已成为现实。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从舆论的回应来看,媒体和网民最为关注的,仍是“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套上“应当”这一法律用语,道德责任就上升到了法律责任的层面。这一修法的良好初衷当然不应怀疑。客观评价,这样的立法表态,对于强化全社会的尊老意识,增强子女对老人的责任感,也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也必须指出,“常回家看看”仍然停留在一个“倡导性抽象条款”。何谓“经常”,如何才算“问候”,这在法律上都没有具体限定。其实,立法中有无规定子女尽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子女必须按法律的规定去尽孝道。

从立法技术来看,大凡法律规则,无一例外地应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三要素。应用在“常回家看看”上,规则的完整表述就是:不但包括当子女与父母分居后,应常回家看看这个明确的行为方式。还应包括,如果子女不这么做将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而显然,我们很难为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们规定某种明确而具体的罚则。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缺乏法律后果,那就势必沦为“倡导性文本”。

依我看来,子女尽孝,家庭抚养是中国养老传统,不容否认更不容忽视。但在新形势下要“保障老年人权益”,除了从道德层面提倡子女尽孝之外,更应以立法规范和强调政府责任和单位责任。

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家庭结构下,一个三代之家,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小孩,负担不可谓不重。国家立法不应总是想着去强调公民的义务,而更应去规范政府的权力,以制度保障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能。在制定“倡导性条款”的同时,更应关注政府的各项养老政策,并落实劳动合同法上的休假制度,通过国家扶助来缓解家庭压力,让绝大多数公民都能愉悦地“常回家看看”。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