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教育讲堂> 正文

“学生诉学校”,能否成为公众维权参照?

www.fjnet.cn 2012-12-14 08:37 蒋璟璟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2010级学生的新生奖学金是9000元,2011级学生却只有2000元”。昨天上午,中国政法大学78位2011级法律硕士生集体向法院提起诉讼,称校方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奖学金具体政策的行为违法,并要求补发之前的奖学金。但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未明确是否能够立案。校方回应称,奖学金降低是由于教育部拨款取消导致。

权利觉醒的时代,学生起诉学校,早已算不得新鲜事。但,此次事有特殊,一来参与人数众多,不同于以往的“单挑”格局;再者,事情缘起“奖学金发放”,也有别于过去因受“严重侵犯”而导致的官司……所以,纵向比较来看,如今大学生提起诉讼的“临界点”确乎降低了。之于维权,他们更勇敢,也更为直接。

学生维权,更依赖司法路径。评价此一趋势,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尽管通常意义上,公众乐于将该变化,理解成“新生代权利意识强化、法律素养提升”;但不得不说,在任何社会,“兴诉”都不宜被过度鼓励:动辄诉诸司法,不仅会令多元的博弈过程狭隘化,也将空耗稀缺的司法资源。其后果是,那些最需司法裁断的“案子”,更大概率面临不必要的搁置。理性者,应当把握好“诉讼”的启动门阀,在“滥诉”与“不诉”间取舍得当。

“78名硕士生起诉学校”,开局很热血,中段稍落寞,结局更犹未可知。据悉,学生们为避免举证,提起的是行政诉讼。但,昌平法院工作人员表示,“大学是事业单位,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学生们还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在招生简章中,对奖学金采取了列举和模糊说明的方式处理,影响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招生简章”毕竟不是严肃的契约文本,某些措辞含糊,似乎也有理由不被动辄得咎吧。

若跳过对细节的梳理,“学生诉学校”的意象,确乎彰显着某些积极的象征。然而,对来龙去脉条分缕析,公众心底的激动,又不免褪去不少。恰如一些人说的,该行政诉讼也许是不必要、不成立的,且学生们的主张也未必充分……其实,这是一场本可避免的“官司”。既然校方声称,“奖学金降低是由于教育部拨款取消”,就该早点“出示相关文件,或提供会议记录等依据”。秘而不宣,当然会激励学生们维权决心升级。

公众当然乐见学生们“拿起法律武器”,但也希望看到,“学生诉学校”能更成熟。毕竟司法裁断,在漫长的程序之后,终将通往一个不可逆的结果。而不论是为追讨“奖学金”,甚或为“推动高校财政公开”,学生们都未必没有成本更低、更具柔性的方式可选。轻率地“上诉”,无形间已将事态推至难以回旋的境地,最终效果有待观察。

“78名硕士生起诉校方”,所以博得赞誉一片,实是源于全社会的法律崇拜,而这无疑又是对司法疲软年月的情绪反弹。只是,鼓励司法维权的同时,也该重申“兴讼”当有的节制精神。如其不然,“因奖学金减少起诉校方”,便只是那些学生们的意气风发,而难以转变成可供参照的经验资源。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