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道义契约”也有“诚信滞纳金”

www.fjnet.cn 2012-12-04 10:49  连海平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15年来,佛山一大型上市房地产公司创始人每年拿出100万元或200万元,资助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受助学生只需签订一份“道义契约”,承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捐助学金和利息即可。已有6999人接受了资助,仅306人履行“道义契约”。

6999人签过“道义契约”,接受过资助,只有306人回捐、还款,让爱心延续,“牙齿当金使”的只有4%,其余的都装聋作哑,视“道义契约”如无物,不禁令人感慨系之。考虑到他们是大学毕业生,未来的社会中坚,他们如此不珍惜个人诚信,社会诚信从何谈起?

不可否认,在96%的“老赖”当中,确实有些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衣食足然后知荣辱,身无余钱,自顾不暇,何来回捐?但绝大部分并非如此,大学毕业数年,最长已有十来年,连3000元、5000元都还不了,是说不过去的。最根本恐怕还是意识问题,“道义契约”没有“滞纳金”——没有经济责任、没有惩处条款、没有时间限制,完全依靠内心深处对诚信和道义的坚守——于是许多人选择了遗忘。

人在做,天在看。虽然,没有人逼迫你还钱,但你签了契约、立下字据,又不回捐还款,等于你的道义与诚信只值区区三五千元,值得吗?立信很难,毁信却很容易,那些签了名字的人,都应该掂量一下,算一算账。一些人,谴责他人的不诚信行为,头头是道,大义凛然,轮到自己时,却往往为了蝇头小利而选择失信,置道义与责任于一边,呈现严重的分裂,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许多大学毕业生视个人诚信不值三五千元,值得全社会反思,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近20年的学校教育,上过多少思想课,考过多少品德试,结果为何总是如雨打芭蕉,入不了脑?除了社会诚信大环境,学校教育是否也应该比过去更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