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立法倡导答谢恩人的良苦用心

www.fjnet.cn 2012-11-08 12:28  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立法正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精神利益,防止受益人因害怕承担补偿责任而伤害见义勇为者的积极性,才将道德层面的自觉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来规范。

将于12月1日实施的《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规定受益人应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向来不可能单靠法律一种机制,道德的机理在调控人类行为、熨帖社会关系上具有重要功能。如何让见义勇为者利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就成为立法激励见义勇为的必然途径。山东立法正是通过对见义勇为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保障,为社会和谐注入道德的基因。

在物质利益方面,山东立法不乏耀眼的规定,诸如见义勇为者可享省劳模待遇,见义勇为受伤治疗期按全勤算,见义勇为者干个体免缴税费等,无疑能够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极大的物质帮助,消除人们因见义勇为可能带来不利后果的担忧。更难能可贵的是,山东立法还将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延伸至其家属、子女,从就业、住房等多方面予以优先保障。这种惠及亲属的立法设计,无疑从制度上增强了人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选择。

在精神利益方面,引起舆论争议的是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答谢恩人,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强扭的瓜不甜”。其实,立法的用语是受益人“应当”表达谢意、予以慰藉,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有制裁条款的“必须”义务。一般而言立法应尽可能少地规定类似“无盾”条款,但这里主要体现出立法者对见义勇为的精神激励,在全社会倡导公民知恩图报。这种对见义勇为者精神利益的保障,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指向意义。

受助者感谢助人者,这原本是基本的道德常识与公民良知。但现实有时显得很诡异,少数受益者在被救之后溜之大吉,司法实践中受益人将见义勇为者告上法庭的事例也不鲜见。山东立法正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精神利益,防止受益人因害怕承担补偿责任而伤害见义勇为者的积极性,才将道德层面的自觉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来规范。

立法促进见义勇为,当然还需要关注规范本身能否贴地而行。例如对见义勇为者本人及亲属在各方面的优先保障,立法还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关政府部门能否从中自觉找到各自应尽的义务,优先的具体执行标准究竟如何,可能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以防止政府部门在具体执行中落空。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