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落与沦陷的故乡
www.fjnet.cn 2012-10-22 08:34 邓 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10月21日中国新闻网) 村落以如此快的速度消失,这对于较少关注的国人来说,确实是让人咋舌和震惊的消息。当然,对于民俗学家冯骥才先生来讲,除了痛惜村落的消失外,更加伤感的,是村落里消失的原始性以及吸附于其上的文化性。与冯骥才先生的落寞相似的,则是近几年萦绕在公众话题里的沦陷的故乡。 无论是村落的消失还是故乡的沦陷,在那些历史和文化味道零落成泥的尴尬里,同样也是故乡,无数人的故乡,从此凋败,人去村空,再无鲜活的生机与热闹。这样的现实与情感悲凉,并不是知识分子或有关学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种真正的瞠目与困惑。消失的村落与沦陷的故乡,并行不悖,一骑绝尘。 村落的消失,依据有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除了个别保护不善外,更多的是随着开发商的脚步和拆迁的进程消失。过去的传统开始瓦解,但众多从农村从故乡走出去的人,精神的寄托依然飘渺,在这样的现实冲突里,沦陷的故乡和消失的村落,让无数人作为精神护佑和精神皈依的所在,再难寻觅。这种让人错愕和无奈的现实,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只会愈来愈烈。 当乡村的独特与韵味,当故乡的诗意与美妙,统统变得面目全非,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成了绝大部分乡村人的所在与栖居,乡村和故乡只有在节日或记忆里复活,也就注定,这样的村落消失和故乡沦陷不可阻遏。那些淳朴与憨厚,那些美味与乐事,那些传统与文化,在猝不及防的乡村空心化与消失中,只能是快速地凋零。 也许在无数逃离农村的人看来,只有城市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源。但那内心的寄托与情感的神龛,却永远都是留给了故乡和村落。这不是悖论,却必然是现实的终极选择。“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人,终究难逃的宿命。 新闻中提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4部委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固然是留住传统、护佑文化的必然举措,却也同时在告诉我们,那一个个我们庸常并无足够文化与历史厚重的故乡与村落,注定就只能这样“花自飘零水自流”。也许在未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去看到那些被保护好的村庄与文明,然后独自回忆我们那些相似的乡村故事,咂着那五味杂陈的乡愁。(海峡导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