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故乡会收获怎样一片“红高粱”?
www.fjnet.cn 2012-10-19 10:16 吴 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新京报》10月18日) 文学的力量,的确不只停留在纸面上,其影响力不仅直达人心,同样也及于现实之中。假如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还说得多少有些玄虚的话,那么,“山不在高,有诗则名;水不在深,有歌则灵”,却毫不夸张,相当实在。而撇开文学作品的直接描摹而给现实景物增添的美感和寓意,伟大的文学作品究竟创作于怎样的土壤,孕育于哪间或起眼或不起眼的小屋,文学巨擘们的故乡与旧居,也早已成为吸引人们探寻的人文风景。 如果到英国旅行,却没能去莎翁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小镇探访一下,去巴黎没能留出时间走访雨果的故居,的确不免遗憾。既然在欧洲,文学巨擘们的故乡和故居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行目的地,并吸引全世界的游客专程来拜访。国内似乎也不必将作家故居的旅游开发视作文学与铜臭结盟。事实上,乡土与人文之间,本不可割裂,就连莫言自己也坦诚“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那么,对这位诺奖获得者的文字感兴趣的读者,或许也有兴致去产生这些文字的乡土去亲历感知一下,为这些慕名而来的旅行者提供必要的服务,不让人们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莫言故乡斥6.7亿打造旅游带,也未尝不是在未雨绸缪。 不难设想,如果慕名而来的游客,真的认为来到莫言的故乡,便能感受到《红高粱》中所描写的浓浓乡土气息,的确可能要不免失望。尽管这片土地让莫言创作出了《红高粱》,但时移势易,由于收益太少,如今的莫言故乡,“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既然如此,重新打造当地的红高粱文化,“莫言获奖”这个东风,的确是机不可失。而有了6.7亿巨资的投入,莫言文化旅游经济的打造,看来已是板上钉钉,万事俱备。 平心而论,假如莫言获诺奖的溢出效应,能够惠及对乡土中国的保护,当然绝非什么坏事。不过,且不说把莫言获诺奖上升为“莫言文化”来解读,是否有些过,当所谓“莫言文化”,竟然要靠巨额投资才能打造,与其说是在搞文化,毋宁说是在玩投资。只不过,真要是投资的话,“赔本也要种”,却又并不符合任何一种投资理念。当然,既然不在乎赔本,这6.7亿多半会来自官方,作为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求回报和收益,要说也是对文化的尊重。然而,当“修缮莫言旧居”也被列入项目,尽管号称会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但当官方眼中的莫言,已然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甚至认为“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如此信心满满,连莫言旧居的主人说话都未必管用,“莫言文化”究竟会被重金打造成什么模样,莫言的“诺奖”会收获一片怎样的“红高粱”,的确更令人担忧。 基于上述视点,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不妨惠及得主的故乡与家园,诺奖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一切显然都应有边界,对于作家及其家人意愿的尊重,对于6.7亿出资人的负责,正是这样的边界。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9]莫言的境遇是时代症候
- [ 10-19]"赔钱种红高粱"窥见现实的"魔幻"
- [ 10-18]“莫言搭台,经济唱戏”唱的是悲剧
- [ 10-17]为莫言家人拒受陈光标别墅鼓掌
- [ 10-17]从莫言家人“无功不受禄”说开去
- [ 10-17]不接受赠房,莫言家人展现朴实之善
- [ 10-16]从“莫言效应”看国人的恋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