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何以鲜有老外的“市民观”
www.fjnet.cn 2012-09-24 16:51 司马童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傍晚下班高峰期,成都九眼桥南侧往致民路段交通拥堵,就在场面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一位老外站到路中央开始疏导交通。网友“怕娃儿落地的天地”当时也被堵在路上,他用微博记录下这一幕,希望通过网友找到这个热心人。(9月23日《华西都市报》) 寻个陌生人不易,找位“洋雷锋”往往并不困难。于是,通过媒体的介入,成都市民很快便获悉:这名帮忙疏导交通的热心老外,就是英特尔成都公司财务部高管“老当”(他的中国绰号),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身在成都,我也是成都市民,应该帮忙。” 按照咱们的语言惯例,这位身在异国的老外“市民观”,确实可说是此桩新闻事件的“闪光点”了——瞧瞧,在街上交通拥堵时,连人家老外都能主动下车热心疏导,许多国人怎能不为之汗颜?由此,一些经常浏览新闻的人,可能还会迅速回想起,去年底的时候,福州某家培训机构的一名芬兰外教,发现某处斑马线几乎没有车子礼让行人,于是用自己学来的中国太极拳动作,提醒司机减速慢行。当时,许多网友在评论中,同样盛赞了一把“洋大叔”的善举,并表示“自己很脸红”。 一前一后两位“洋雷锋”,之所以都引来了一片赞赏声,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一种积极主动参与交通疏导的社会公益意识。那么,循着成都“老当”的事后回应之语,笔者不禁想问:国人何以鲜有疏导交通的“市民观”呢?或者换个问法:倘若未经提前与有关部门联系,一位市民随便站立街头指挥和疏导交通,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与评价呢? 从前述两位老外的“市民意识”来看,似乎可以推断出,在他们自己的国度,若是遇上交通拥堵,应该是崇尚“人人积极疏导”的。正因为如此,即便到了异国他乡,只要一见那种情况,他们就会“条件反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而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地方,虽然一脚已经跨入了“汽车时代”,但就人人参与、热心疏堵的“汽车文明”而言,要说确实还颇显“短腿”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市民“只管驾车、不管疏导”的思维定势,其实也隐隐衬出了咱们开展交通宣传教育的一块“短板”。这就是,除了某些有组织、有安排的“义务疏导交通”活动,驾校培训也好,有关部门的日常宣传也罢,几乎很少听闻希望公民在道路拥堵时“勇于指挥”的鼓励与号召。如此一来,就算有些车友有意去及时帮着“疏导交通”,恐怕也要担心会不会被视作“添乱”表现了。 老外的“市民观”值得表扬,国人的“市民观”更应培养。而这,显然也是一项需要多管齐下的“综合工程”,否则,总是肤浅地坐而论道,是“论”不来迅速变化和有效改观的。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9]略论青岛种树风波中的两个人物
- [ 06-17]“荣誉市民”能否给普通人一席之地?
- [ 05-13]“荣誉市民”评选求贡献也要有感动
- [ 05-12]荣誉市民为何都要“钱”字辈的
- [ 05-12]评“荣誉市民”岂能唯“财”是举?
- [ 03-01]新生代农民工见证中国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