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莫对披马甲的借读费持纵容态度

www.fjnet.cn 2012-09-20 16:46  姜春康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北京遭遇"牛小"录用学生需10万赞助费,而且只收对公支票。记者了解到,这并非个案,今年"幼升小",很多"牛小"都不再收现金,而转收对公支票。"而在各大教育论坛里,都流传着北京市重点小学择校费排行榜,各"牛小"的择校价格从几十万元到几万元不等。(9月19日《北京晚报》)

北京"牛小"的作为"择校费",很多系"借读费"的变种。而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了借读费,怎么依然有人带着镣铐跳舞?除北京外,在重庆等城市,借读费的变种如"捐资助学费"等,也换着法子跳出来荼毒眼球打着哈哈,这显然是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公然违背。而对这些,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披马甲的借读费打哈哈。

长期以来,因地方户籍管制,弊端隐藏,造成教育隔离,借读费,也成为"户籍歧视"下的怪胎。农村孩儿进城借读,被贴上"外来人口"标签,大有划分"三六九等"意味,这境遇一度成羁绊,无形中将城乡隔离,"歧视味"浓得刺人鼻。基于此,国家在群众呼声下取消"借读费",大势所趋。当然,仅取消借读费及其变种还不够,管理部门当认真查明其用途。有研究机构在2011年就公布数据称,北京中小学因"择校费"每年产生的收入在15亿元左右,不少学校花不完的"择校费",最终流入小金库,这往往容易引发职务犯罪。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前,不少学校用变种的借读费,大玩"打哈哈"战术。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收费,但禁止的只是"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于是乎,有学校就让家长以企业名义向教育机构进行捐赠和资助,家长拿公支票,而钱会有一定比例返还给学校。如此一来,钱并不会直接划到学校账,而家长也只能拿"某某公司自愿捐赠"收据,有的甚至连收据都拿不到。这样结果,直接导致即使有人查账,学校自然"高高挂起"--赞助费属于自愿,毕竟学校没直接收钱,自然不存在违规。

对此,我们一方面可理解这些学校的苦衷--毕竟,教育资源、教师力量等都是有限的,取消借读费后,不花钱的借读势必来"分享",加之"户籍在哪、补贴在哪"之规定,接受借读生的教育部门,将扮演"养母"角色。若一些学校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怎么办?于是乎,有人铤而走险,换个马甲就违法而上了。另一方面,这种"移花接木"战术,本质上万变不离其宗,只是避规之举,实际依然将负担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依然是高费用的承担者。

由此可见,如何在有限资源、财政分担、跟进制度、完善法律语境下,让"取消借读费、择校费"的政策真正落地,让更多外来孩子享受到"免费借读"崇高福利,让家长少交所谓的"赞助费",任重而道远。同时,如何改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如何让学校和教育部门少打哈哈,更需要更明确的政策支持和立体的跟进监督执行机制。真诚期待,所有借读费及其变种匿迹;真诚期待,所有孩子能共享公平教育蓝天。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