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正文

“善待质疑”也是一种执政能力

www.fjnet.cn 2012-08-22 08:44 刘庆传 来源:新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下基层被批作秀,不下基层被批官老爷作风;湖南祁东县县长承诺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有网友质疑是作秀;武汉社保向外国人开放被质疑,仅这两天,有影响的“质疑类新闻”就不下四五条。往前追溯,“25岁镇长被疑为官二代”、“公安厅长请农民工吃饭被质疑作秀”、“县长吃盒饭被质疑炒作”……“质疑”,似乎成为新闻品种里的“家常菜”,以至于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患上了“习惯性质疑症”。

动不动被舆论质疑,当然是一件郁闷的事。但必须指出,身为干部和公众人物,忍受“郁闷”恐怕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涵养、能力和品质。习惯被质疑,宽容质疑者,提升“耐疑力”,应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阶层客观存在,利益逐渐分化,表达诉求的意愿和能力日渐提升,同一件事情,因为所在地位不同、学历背景不一、看待角度有异,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发出各种质疑,再正常不过。更何况,很多事情之所以质疑声声,其本身就确有可疑之处。幻想众声一致,期待一个没有质疑的“美好人间”,几乎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越辩越明。质疑是揭露假恶丑、达致真善美的手段,是创新创造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理性和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鸦雀无声的盲目迷信,比七嘴八舌的争鸣更可怕。因为质疑,事实和观点在“赛马场”上针锋相对,真相和真理终会无限接近公众。盲目迷信,错误和丑陋可能假借权威的幌子行其所私。对执政者而言,群众学会了质疑,习惯了质疑,适应了“质疑式思维”,是民众理性、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欣慰的好事,也是执政环境的可喜变化。看到质疑,就暴跳如雷,恼羞成怒,甚至指责别人患了“习惯性质疑症”,这不是执政者的理性态度。一个明智的执政者,应该以质疑为起点,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事。

信有所缺,心有所疑。质疑止于公开,相反,信息发布不充分,往往是质疑产生的根源。警方击毙周克华后,网络质疑四起,但当警方出面详细解释击毙周克华警官两次警服编号为何不一样后,相关质疑很快平息。这说明,应对质疑的最好办法不是指责别人患了“习惯性质疑症”,而是尽可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公布更多信息。

由此可见,善待质疑,首先要提升“耐疑力”,学会理性看待和客观对待质疑,学会大度和宽容。其次,欲要人不疑,先要己无疑,只有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以科学的执政理念、合理的执政行为提升执政者的公信力和可信度,质疑才会越来越少,老百姓才不会变成“老不信”,“习惯性质疑”才能变成“习惯性相信”。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