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生活不能仅限于“警戒线”内
www.fjnet.cn 2012-08-13 11:26 王垚烽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8月11日,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这也拉开了今年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首次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自己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此前,在致新生的信中,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提议,“新生应独自报到,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8月12日《京华时报》) 在听闻了太多关于“大学新生报到,家长送还是不送”的争论,见识了太多“新生家长睡满大学体育馆”的图片后,终于有幸盼到执国内大学牛耳的清华大学站出来,振臂高呼“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并将口号付诸行动,在报到处外画出家长“禁区”。不得不说,这一小小的举动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只是,清华的这一小步能否成为帮助学生摆脱父母依赖(亦可曰束缚),迈向独立生活的“一大步”?说实话,我是没有太大信心的。 父母是否送子女上学,这原本是一个纯粹己域范围内的事情,完全取决于家长与子女的自由意志。然而,与欧美等国对此的“自由放任”不同,在国内,“大学新生报到,家长送还是不送”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并引发激烈讨论的公共话题,与其简单地归因于父母家庭的溺爱,毋宁承认其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政策以及教育体制等原因。 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历来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奉为美德,重书本知识积累轻社会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突出;从教育体制上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不得不终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为一场接一场的“重要考试”而准备,根本无暇于其他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由于在目前的社会评判谱系中,学习成绩被视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老师和学校,出于各自目的往往越俎代庖,包揽原本属于学生能力范围内,但“浪费时间”的活。长此以往,学生“不识稻黍、不辨麦菽”,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以致于一个简单的大学报名都需要“全家总动员”。 大学是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缓冲期”,好好利用这宝贵的4年,摆脱对家长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尤其是对生长在“421”家庭中的“独生一代”来说,没有足够的独立打拼能力,将来如何承担“8421”(祖辈8人、父辈4人,子女1人)的家庭重担?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对于成功的社会评价标准不改变,单靠大学那浅浅的一道“警戒线”,怎么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毕竟,生活不可能仅限于“警戒线”内。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13]如果你爱他,请你让他独立报到
- [ 09-09]独立报到也是一次“磨难教育”
- [ 07-19]“亲”报到了,大学还“亲”么
- [ 03-04]看代表委员,先看其报到的故事
- [ 08-30]大学报到“亲友团”后的教育观念
- [ 09-10]独自报到奖百元红包,能挡住送学潮吗
- [ 09-10]独自报到奖百元红包,能挡住送学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