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收视率造假,是谁在浮夸?

www.fjnet.cn 2012-08-07 11:23  然  玉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日前,某电视剧出品人王建锋在微博爆料,电视剧收视率可以“买卖”——一年花费5000万就可轻而易举进全国前10数据,引起网民关注。而《人民日报》近日也披露,收视率造假正成为个别地方卫视争夺市场的“捷径”。与制作节目相比,“制作”收视率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在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法宝”。

再一次,“收视率至上”的观念褪去了正当性,不仅是因其评价视角显得功利、肤浅,还因为某些“收视数据”真实性存疑。无论是业内人士的炮轰,亦或相关记者的调查,无不指向电视圈里的“造假丑闻”。收视率造假,用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杜撰出繁荣的表象。可它却抹杀了“诚实”电视人的努力,也误导受众的视听选择。

收视率造假能够发生,有着复杂又简单的肇因。一方面,“目前各电视台收视率,基本由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一家出台”。近乎垄断的格局,必然导致数据发布呈现“一言堂”的趋势。另一方面,每个城市只在数百家庭安装“收视测量仪”,样本规模之小,直接导致数据收集被操纵。而这,恰是统计、调研机构的技术大忌。

除此之外,商界泄密的频发——如被装“测量仪”家庭的名单,经常被推广、顾问公司掌握;样本家庭容易被“小恩小惠”收买,缺乏对同胞负责的道德自觉,不惜收取极低价码、协助造假者操作……凡此一切,都在给收视率乱象推波助澜。可以说,“收视率造假”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掺杂着公众自私、短视的性格缺陷,关系着商业领域专业性、道德感的缺失,更折射出部分人取巧变通、弃守规则的市侩智慧。

收视率造假,像极了网络造势的“水军”,都在捏造舆论掩盖“真实评价”。此类畸形的运作,迎合了信息爆炸、纷繁杂芜的消费时代:如今,“注意力”已成稀缺资源。所谓广告、营销等,无一不以争夺注意力为首要目标;与之相随,具备公信力的“意见”,也越发少见。显然,“收视率”是量化的权威,具备极强的说服力量。一旦该数据涉假,无异于是对民众注意力的诈骗,顺带误导了广告主的资本投入去向。

独大与乱战之后,电视界已步入多极、均衡的态势。在网络等冲击下,电视业更是面临不小挑战,在此情境下,电视从业者欲有所作为,或许先应从自我净化开始——不仅要约束自身言行,更要对上下游以及外围产业,展现足够警惕。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