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舆论莫将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

www.fjnet.cn 2012-08-06 09:10  环球社评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

在伦敦奥运会风头正劲的时候,对“唯金牌论”的声讨在中国媒体上却不断增多,中国队得金牌的时候这种声音有,女羽运动员受处罚,它们更集中。批判的相当一部分矛头都指向了奥运金牌的“制造机器”,即人们常说的“举国体制”。

对举国体制的反思实际上很多年前就有了,每届奥运会期间都少不了,但这次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一掺和,争论变得尤其激烈。

举国体制跨越了中国体育崛起的全过程,今天评价它,至少要讲三点:一是它为中国快速成为竞技体育大国立下汗马功劳。二是它跟今天中国人对体育荣誉的看法和需求不再像过去对应得那么准,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三是中国体育目前已不是完全的举国体制,商业化介入到了许多项目中,但举国体制迅速弃用不现实,正确做法是对它进行改革。

先说一。举国体制最初出现在新中国体育十分落后的年代,后随着中国重返奥运会不断推广、成型。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已经忘了,当年我们对多有几块奥运金牌是多么渴望,乒乓球世锦赛曾是这个国家收割民族骄傲的唯一舞台。是举国体制改变了这一切,奥运金牌从无到有,从几块变成世界排名第一,这些金牌对中国人的自豪感做了相当解渴的浇灌。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人对金牌的精神需求开始下降,金牌对“民族精神”的额外证明效果也开始萎缩。根本原因是中国迈过了自信篮子里空空如也的阶段,一些项目的奖牌几乎被中国人垄断也让人有点腻。此外金牌多而国民基础体育弱的反差成为社会不满情绪宣泄的理想靶子。

举国体制使体育资源集中在冲击世界体育大赛的少数尖子身上,把竞技体育搞得有点像“应试教育”。它的局限历来被人诟病。但应对奥运会等体育大赛,在中国的现阶段又是最管用的。这是举国体制有毛病,但不必完全推倒了再另搞一套的原因。

能够对金牌毫不关心,甚至见了它就反胃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奥运会一来,大家熬夜看电视,看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人拿牌的那些项目。金牌给中国人带来的快乐无法取代,其实对各国人这都是一样的。大家不争奖牌,奥运会恐怕就没了。

“奥运精神”和奥运会并非一回事,精神是理想、崇高的,没它不行。但奥运会同时又是世俗透顶的,这种世俗性恰是大多数情况下观赛快乐的源泉。其实中国舆论中“金牌不重要”之说也是一种精神提炼,它跟运动员和观众对金牌的盼望就不该被对立起来。

反对“金牌至上”以及批评举国体制都有一定道理,但把它们极端化,装扮成社会的主流意见和愿望,就荒谬了。把举国体制一棍子打死,硬说它是中国“政治弊端”的突出表现,这既反历史,也反现实,毫无客观性。它们说到底是些哗众取宠的口号。

中国需要改革,这对举国体制也完全适用。但举国体制对中国远远功大于过,对未来也有可供传承发展的强大基础。站在举国体制的肩膀上去闯未来的体育世界,即使不谈“正确性”,它至少是聪明的,以及最现实可行的。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