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应有新思维
www.fjnet.cn 2012-07-31 17:40 金文钦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每年汛期到来,我国一些地方都会暴雨成灾,人们司空见惯。 但今年有着不同特点:一是汛期时间来得长,快8月了,暴雨还在继续;二是往年洪水泛滥多发生在南方,今年北方一样发生,北京、天津、呼和浩特等城市同样发生内涝;三是灾害危害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都很大。“内涝”几乎成了城市的通病。城市暴雨成灾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城市规划建设该有新思维了! 天老爷发怒,人类猝不及防,有时难以抗拒,但假如一味归咎于“天灾”,不反躬自省,就于事无补。未雨绸缪,防水患于未然,至少可以防灾、减灾。城市是载体,载体讲容量,如同船的“吃水线”,决定船的载重量,超过“吃水线”限量,就有翻船的危险。纵观一些城市,地下设施缺乏前瞻性,只作短期打算,难怪 “逢暴雨必淹”。而青岛市就从未发生过内涝,其排泄雨水的暗渠宽3米、高2.5米,可容纳大排量小汽车通行。再看其他一些国家,排水系统设计都定位在百年一遇,甚至更长时间。事实说明,城市内涝并非不可避免,问题出在排水系统。 山是城市的天然屏障,水是城市的生命血脉,所以,城市的山水都不能破坏。必须正视的是,现在不少城市崇尚大拆大建,填湖削山,挖山毁山,破坏山体,占用河道,污染水源,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内河道、湖泊水塘、地下水脉被填堵隔断。一旦遇到暴雨,势必影响泄洪,发生内涝,以致酿成大灾。其实,自然形成的都是合理的,人类宜顺势而为。城市依水而生,无时无刻离不开水。水利万物,滋养众生。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利用好自然水系,发挥湖泊河道的蓄水调节功能,减少人工的过度开发破坏,使之趋利避害,造福市民。 舆论批评一些地方“抗灾能力强、防灾能力弱”,这道出了当前一些城市的实情。我国体制优势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我国赈灾表现常常比其他一些国家好,但相对地说,预防灾害方面比较弱。照理说,大灾之后,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有的地方过后不思量,没有吸取应有的教训。有人认为,抗灾很花钱,防灾投入更花钱,但防灾有可能“白防”,而且防得越好,灾害越少,越像是“白防”。城市地下多为隐蔽工程,平时不容易暴露,要说是政绩,更像是 “潜绩”,不能给官员挣来面子。如果顾及“政绩”,下面工夫自然就差了。 现在很多城市自诩是“国际大都市”,但到底“大”在哪里?似乎重地上,轻地下;只重“面子”,轻“里子”。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注重华丽外表的同时,是否更应关注内在品质呢?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我们的决策者、管理者难道会缺乏这种“智慧和良心”吗?(福建日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