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不应当有属地招生问题
www.fjnet.cn 2012-07-31 16:16 于文军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7月12日,北京今年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其中,清华大学共录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33.6%,录取考生294人。对此,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杰表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较好是今年在京扩招的原因。(7月30日《人民日报》) 教育部2008年曾发文,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和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校要按照“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编制生源计划,在属地安排计划的比例“逐年逐步调整至30%以内”。按照教育部这一文件规定,部属高校属地招生不得超过30%,这是一条不得逾越的“红线”。几个月前,清华、北大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然而,清华、北大今年在京招生有“挑战底线”之嫌。清华今年在京总扩招达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达33.6%,以致8名律师联合致信教育部,痛陈“高招地域歧视”,引来网民们的猛烈“拍砖”。 按说,挑战了属地招生的“红线”,应当深刻反省。然而,清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较好。这个理由不成立。清华、北大是国内高校的精英代表,哪个学子不翘企?报考踊跃并非北京考生的专利。说到北京生源质量好,也难以服从。说一个地区的生源质量好不好,须有国内的统一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有吗?没有。既然如此,凭什么说北京的生源质量较好?你说北京的生源质量较好,我也可以说其他地方的生源质量好,谁说得对? 清华解释在京大幅扩招的另一个理由是:“包括了小语种、降分录取的自主生、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等。”我们不禁要问:小语种、降分录取的自主生、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等凭什么一定来自北京的生源?凭什么不能来自其它地区?难道北京人是国内的优等人种? 不言而喻,清华、北大在京大幅扩招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主义”色彩。其实,其它国内名校在当地招生都有类似的行为。户籍在名校所在地的考生,无疑是幸运的,高考的成绩相同甚至低一些,户籍在名校所在地的考生更容易进入当地的名校。这是教育不公的表现,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众多国内名校采取“部市共建”模式,办学经费中地方财政投入占了相当大比例。这些名校不能不对地方财政的支持有所回报,当地的招生名额自然要高于其它地区。 针对清华、北大在京大幅扩招的行为,一些人主张清华、北大等名校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生源大省实行政策倾斜,增加招生名额。这一主张极不现实,也会造成教育不公。一是增加的名额有限,无济于事。二是照顾生源质量差的地区,对那些生源质量好的地区来说,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在目前教育体制下,要实现教育公平,清华、北大这类名校的招生就应当贯彻优秀考生选拔制,即选拔国内最优秀的考生,而不是照顾高考成绩较差的考生进名校。毕竟名校的生源代表着未来国内精英的战略储备。要想进名校,只能凭高考成绩及实力。照顾高考成绩较差地区的考生,只要进大学即可,不一定非进名校。为此,清华、北大这类名校不应当有属地招生问题,也不应有政策倾斜,完全由考生自主选择。为了摆脱“部市共建”模式对地区招生名额的掣肘,清华、北大这类名校的资金支持应当来自于全国,来自中央的财政支持。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3]“苹果电脑”难解民办学校“招生困境”
- [ 07-17]机关幼儿园向社会公开招生有何不可?
- [ 06-29]高校招生“吃不饱”未尝不是好事
- [ 05-31]南科大自主招生改革为何受阻?
- [ 04-28]“招生扶贫”能否显成效
- [ 04-25]“扶贫定向招生”是“速效救心丸”?
- [ 03-05]下个十年,自主招生走向何方?
- [ 11-23]减少招生并非解决就业难的理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