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防老”决策失误应由谁埋单?
www.fjnet.cn 2012-07-03 16:42 王 琦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全国都在讨论城市人退休年龄延迟问题时,河南邓州农民在养老上遇到了更严重的问题。16年前,邓州市有政策称,农民每人交50—2000元,60岁后可每月领养老钱。16年后,一些村民已过60岁,却没领到一分钱。对此,邓州市相关部门称,因机构调整养老金兑付曾停止,去年之前已有1500多人领钱。目前正在整理档案,一两个月后会通知领取,只是数额可能会低得让人发笑。(7月2日《河南商报》) 16年前6万农民在政府组织下“交钱防老”,16年后有人却到死也没领到一分钱。于是,交了钱的农民迫切想知道,这笔钱究竟到哪儿去了?面对媒体采访,相关部门先是表示“资金没有问题,是专款专用专门账户,没人敢动”,而后道出其中隐情——原本想“农民交的钱存到银行,积少成多,若干年后生成利息给农民们养老”,可实践证明,“银行利率很低,根本无法靠生成的利息让农民们养老”。加之没有别的途径让钱生钱,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组织农民交钱防老,这本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研判和管理智慧,预想的靠银行利息养老的道路根本行不通,邓州市16年前推行的这场农民养老计划,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滑铁卢”。农民交的钱只能躺在银行账户上睡大觉,并不能真正给农民来养老。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对于有关部门的决策失误,究竟该由谁来埋单? 尽管邓州市表示,“政府不会不认,不管是退保还是兑付补发,一定会有说法。”但在现实中,更像是农民独自承担“交钱防老”计划失败的后果。那些逝去的老人,至死也没有领到一分钱养老金;而健在的人们,也只是有望领到“数额低到令人发笑”的养老金。在银行利息远远跑不过CPI的背景下,十多年前的几十元钱来本带息又有多少,放到今天又能派上多大用场?当备受期待的养老金,最终沦为一笔低廉的银行定期存款,这样的交钱防老计划又令人情何以堪? 在新农保推行之前,邓州市试行农民交钱防老政策,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存在不科学性也是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对于这样的决策失误,不能让农民自认倒霉,甘于当实验失败的“小白鼠”。如何为这个计划收场,不仅事关6万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今后养老等社保工作的公信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倘若广大农民在16年前的养老金问题上吃了苦头,如何能放心地参加今天的新农保?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建行政决策纠错制度,规定决策失误政府“埋单”。笔者认为,这同样应适用于邓州市农民养老金遗留问题的解决。有关部门不能简单地把农民16年前交上来的钱返还了之,更应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折算后纳入今天的新农保体系,让农民能领到相对满意的养老金,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对逝去的老人,也不能“一死百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补偿,给其家属一个交代。 当然,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能只是拍脑袋想当然,要通过决策体系和问责体制的完善,促使各级各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2]“企业年金”何以成不了养老的主角
- [ 06-27]“老伙伴”互助养老模式值得尝试
- [ 06-14]养老保险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 [ 06-14]破解养老困局,继续实干重于预测
- [ 06-07]弹性延迟退休年龄难解养老保险金收支困局
- [ 06-07]以更全面的政策调整缓解养老压力
- [ 04-25]在中国搞“以房养老”现实吗
- [ 04-09]日本养老院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