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通病”为什么常见于保障房?
www.fjnet.cn 2012-05-17 11:21 张楠之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全国多地保障性住房被查出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河南郑州等地保障房项目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拔地而起的保障房被推倒重建。深圳保障性住房被曝光墙体开裂、楼板漏水,当地官员回答说,“那些都是建筑行业很难克服的‘通病’,在保修范围,可以保修。”(5月16日《新京报》)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近些年见诸媒体的房屋质量问题,就会发现,商品房被查出“瘦身钢筋”、安全隐患的事情也很多,但没有像保障房这么多、这么集中;而各地政府新建的或已经建成若干年的办公楼,却很少听说存在质量问题的。此外,一些小型的桥梁等公共设施也时常被曝出使用“瘦身钢筋”或劣质建材,但一些大型桥梁等公共设施此类问题则较少见。 这其中似乎有着某种规律,即与普通人关系密切的建筑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普通人越普通,与其有关的建筑就越容易出现问题;而与官员或富有者有关,或与官员政绩、前程关系密切的建筑,则不容易出现问题。或者说,越是资金充足,建筑商等各方越容易从中获利,获得的利益越大,相应的建筑就越不容易出现问题。 无论是房屋还是桥梁等公共设施,都属于建筑范畴,如果说存在什么“通病”的话,为什么不同的建筑,当其存在上述区别时,一些“病”却没有“通”到其中呢?难道是“通病”具有天然的歧视性,专门歧视与普通人有关的建筑,而对富有者的建筑、官方建筑或政绩工程主动避而远之? 很显然,“病”是死的,它能不能“通”,能够“通”到什么建筑上,完全看建筑商技术、良心,尤其是看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心行事。如果建筑商既没技术又没良心,而监管部门又没有责任心,甚至与无良建筑商狼狈为奸,那么,相应的建筑就会染上“通病”,而且必然要染上“通病”。 这些“通病”真的不可克服吗?当然不是。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的高度,是与建筑技术的发展相匹配的。人类的建筑技术发展到现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已经随处可见,对相应材料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如果到处存在所谓的“很难克服”的“通病”,谁敢把建筑建得那么高、那么多?哪个政府部门又敢批准用这些材料、这样的技术,建这么多有“病”的楼? 所以,所谓的“通病”说不过是个蹩脚的借口而已。拿“通病”来搪塞公众,这种回应公众质疑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于官场的“通病”。这种官场“通病”的存在,恰恰是建筑“通病”在保障房等民生建筑中流行的根源所在。所以,要想根除所谓的建筑业“通病”,必须首先清除一些官员不把民生问题放在心上,却热衷于为违规建筑商偷工的减料违心辩护,甚至官商勾结的“通病”。只有如此,老百姓才可能住上不存在“通病”的保障房。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7]保障房“遇冷”是尴尬更是警示
- [ 05-14]“旧公寓充保障房”是啥“创新”
- [ 05-11]保障房以旧充新并非全是政府过错
- [ 05-10]“贴牌”保障房 保数据还是保住房
- [ 05-09]“冒牌保障房”背后的现实困境
- [ 04-11]保障房建在便利区域得民心
- [ 03-01]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保障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