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出路是历史的体制之痛
www.fjnet.cn 2012-04-17 12:44 贱言献车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随着“黄穗事件”成为社会焦点,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调查发现,多名优秀运动员被授官职,其中不乏在领导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成功典型,如邓亚萍、熊倪、谢军等,但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也大有人在。(《中国青年报》4月15日) 无论如何,身在其位,不谋其职,领其公帑,是不应该的。要扒掉运动员“赛而优则仕”的官帽,并不是一个大难题,但要解决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思维根深蒂固,采取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的体制,职业体育用阶段性的高薪,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业余体育让运动员可随时改变自己人生发展的规划与选择,出路问题相对较少。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让体育的计划思维至今未有根本改变。采用专业体育,奉行成绩第一的指导思想,运动员的本质就是训练、比赛、拿奖;采用举国体制,给予运动员“事业编制”,国家包办出路。这种“计划性”的思维,一方面让运动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高预期下自立性不强,一旦退役,就业择业就成了大问题。 在全社会共识改革的背景下,运动员的出路问题,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破解体制之痛,具体来说,应该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改变培养理念,从专业体育向学校体育转变。要将学校作为运动员的惟一母体,从学校教育中完成体育意识的启蒙,在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体育发展,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体育成绩,回到学校教育完成退役之后的人生转型。不再走专业化的道路,让体育特长成为运动员就业择业的加分项目,而不是短板与绝路。 二是改变保障体制,从国家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基本保障方面,低保可以随时为退役运动员激活;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尝试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多交早领的办法;在身体保障方面,用商业保险和现金补偿免除身体受伤害的后顾之忧。 三是改变用人体制,从“赛而优则仕”向公平公正转变。“术业有专攻”,“赛而优”不必然等于从事公职应具有的素质。退役的运动员可以选择“仕途”,但必须是公平基础上人岗适配的结果,而不是“赛而优”的酬庸;对更多退役的运动员,可创造条件,让他们转型从事教练、教师工作。 随着整个国家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由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转变,由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转变,产生职业运动员出路问题的根源,会逐步解决,但不会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对这个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需要用历史的思维、发展的思维来看待,一味地简单谴责、批评,是于事无用的。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2]运动员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
- [ 08-04]为优势运动员“改规则”背离体育精神
- [ 03-09]运动员不是政治家
- [ 03-02]运动员年龄造假究竟由谁负责
- [ 10-14]体育奖牌黑幕风暴 源自国家包养运动员
- [ 10-14]举国体制下有多少运动员能在市场裸泳
- [ 06-05]这不啻让运动员兼裁判员,如何确保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