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正文

天价补习班背后的教育公平困境

www.fjnet.cn 2012-04-17 12:35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记者从南京、北京、成都、苏州等地了解到,一些培训机构再度进入“兴奋”状态,补课形式花样翻新,补课价格加速上扬: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还有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面对不断增加的补课费用,教育部门连年下发“禁补令”。但是,众多家长、学生依然趋之若鹜。(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此前有消息说,有学生网友号召成立“反补课联盟”,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发泄对学校补课的怨恨。教育部门也是不厌其烦连年下发“禁补令”。但是从补课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家长与学生对“天价”补习班趋之若鹜的教育现实来看,“你禁你的,我补我的”,依旧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集体烧书还是“反补课联盟”都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尽管这些被曝光的补习班大多挂着社会培训机构的招牌,但是从升学考试命题教师参与讲课,补习班“押对”考题,一些公办老师参与兼职补习,到培训机构“代课”等情况来看,社会培训机构实际上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违规操作。教育部门与学校对此都难辞其咎。

补课歪风误导孩子的学习观,加重孩子课业负担,剥夺孩子的休假权。特别是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及某些培训机构借补课高收费等违规行为,导致了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发展。无疑不正常。问题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补课,为何补课风愈演愈烈,家长对天价补习班趋之若鹜呢?

从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的天价补课费来看,“禁补令”落空无疑与补课经济利益有关。部分在职教师课内留一手,课外捞外快,一些升学考试命题教师到培训机构透露考题,丧失了起码的职业操守,闯了“禁补令”与命题法律制度的红灯。对此,道德舆论要谴责,相关部门更要介入查处,启动问责程序,把这些吃里扒外,“穷”得只剩下钱的逐利者清除出教师队伍。

而且,禁补令一再落空,也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真实写照。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当下,考试成绩是一名普通学生升学的通行证:考试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学生的命运,也是老师身上难以摆脱的紧箍咒。学生成绩,还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老师,家长对学校进行教育评价的硬指标。特别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功课任务更重。学生不参加补课提高分数,行吗?教育部门不仅拿“生意兴隆”的校外补习班束手无策,就是对校内补课也只能是假装监管。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当前补课泛滥,一方面,牵涉的学校与教师太多,有点法不责众。另一方面,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由于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一方面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另一方面给孩子套上刻苦学习的紧箍咒,补课俨然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他们显然不会让孩子休息时“闲”着。即便学校不组织补课,他们仍会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即便某所学校、某个地区不补课,也很难改变考试指挥棒挥舞的方向。如果说补课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异化了教育的话,孩子升学无望,或者家长付出高昂择校费,这未必不是一种伤害。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依靠分数选拔人才的今天,孤立谈禁止补课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对照学生烧书抗议补课与天价补课费并存的尴尬教育现实,教育部门不仅要下达“禁补令”,而且要言而有信落实“禁补令”。教育部门除了叫停已经曝光的违规补习班以外,更要深入一线明察暗访,对违规补课的学校与教师启动问责程序。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想办法改变现实教育语境。如果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动了真格,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成绩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氛围逐步被素质教育理念取代,学生课业负担会减轻,天价补习班也会失去逐利土壤。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