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 关注> 正文

该如何回答“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

www.fjnet.cn 2012-03-16 16:44 谢宗贵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西安一位13岁的女孩上完培训班后,在超市门口等妈妈好几分钟也没等到,情急之下,向过往行人借手机联系妈妈,连借两次都被拒。后来总算见到了妈妈,女孩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学校老师教导他们要乐于助人,可她想借手机打个电话都被拒绝,“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第二天,记者带这位女孩到同一地点,再次体验借手机经历,问了10人,4人愿借,6人不借。借的理由大致相似,不借的人各有各的理由。

姑且不论媒体记者带女孩再次体验这件事本身是否合适,单是这位女孩借手机被拒的经历,对我等来说实在不为稀奇。曾有报道说,有人走在路上,陌生人谎称有急事借手机用,之后乘其不备,溜之大吉,公然利用他人的好心而抢其手机。看到这样的新闻,你该作何感想?

“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个中缘由,对成年人来说,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除了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确实没带手机等原因外,主要原因恐怕是担心有人以借手机之名抢走你的手机。手机没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你的善心被人利用,受人欺骗,这种被愚弄的感觉最让人受不了。谁愿意当那位被蛇咬的农夫?如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街上的职业乞丐,看到那些假扮学生模样的人跪地乞讨,没有几个人会停歇脚步施以援手。

善心被利用,行善被质疑,好心帮人被人讹,做好事却要付出大代价,诸如此类无良之事或恶事的示范效应,犹如可怕的病菌,正在侵害社会健康的肌体。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等等,已沉渣泛起。现实中不时上演道德缺失的丑事恶事,一次次刺激公众的神经。尤其是好心没好报,助人无乐反招麻烦的无良无德之事,则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社会道德的长堤。尽管人们一次次惊呼,有识之士也在想方设法扭转道德的颓势,但面对大面积的道德滑坡,人们似乎总有一种hold不住的无力感。

同样无力的是,面对女孩的纯真发问,“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难道我们会告诉她一桩桩好心帮人而被人讹的怪事?难道我们给她讲2岁的小悦悦是怎样离开人世的?难道要告诉小女孩信任他人帮助他人有时是件很麻烦的事?当然,我们可以告诉女孩,学校老师与家长们教导的助人为乐并没有过时,现实中还有很多的活雷锋;也可与这位小女孩一起分析,10人中毕竟有4人愿意借她手机,不借的6人中,不排除确实有人没带手机,同时辅以合适的事例与道理,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正面纾解女孩心中的疑惑。然而,与这位女孩眼前发生的事实相比,这些疏导教育是否显得苍白无力?

小孩总在成长中,他们终究会对“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这类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解答。但我们真不愿意看到,若干年后,他们找到的答案跟今天的情形一模一样,甚至更为令人无语。

面对女孩的诘问,最好的回答就是勤力有效的道德实践。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了。我们不能总把道德滑坡的原因归咎于社会;不能总以不在现场的旁观者姿态,指手画脚;也不可站在所谓道德高地,对他人进行空洞的说教,或总在怨怪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其实,现今社会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都有不可推却的责任。改变现状,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要靠雷锋式道德楷模的引领,最根本的还在于,每一个人能从榜样中汲取美德营养,滋润心田,让心中多存一份善念,平时多行一番善举。至少,我们可以从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让“举手之劳为啥没人帮?”之类的疑惑渐渐消遁于无形。(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