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一笔残奥奖金抖落一地“鸡毛”

www.fjnet.cn 2012-03-02 09:07  陈 强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人性在金钱面前最容易扭曲,一笔残奥奖金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练汪成荣的两名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3金1银。2011年中残联奖励汪成荣149.91万元。得知消息后,汪成荣所在单位多次要求汪把奖金上交组织,汪不同意。尔后,单位给予汪成荣停职处理。(3月1日《新京报》)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中残联奖励给汪成荣教练的残奥奖金都不应该引起归属之争。其一,这笔奖金是明确的个人奖,中残联的函件显示,149.91万元被认定为“教练员奖金”;其二,这笔奖金是汪成荣教练被中国残奥管理中心聘为教练期间获得;其三,汪成荣教练和原单位既没有奖金分配协议,法律法规更没有个人奖金归原单位的规定;其四,借调教练员获得个人奖金归个人是惯例。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笔板上钉钉的个人奖金,却引来原单位的争夺,更抖落了一地“鸡毛”。

“鸡毛”一:为奖金得了“红眼病”。很显然,在一些人眼里,汪成荣的这笔奖金是一块“唐僧肉”,让人眼馋,想咬上一口。“鸡毛”二:为奖金“撕破脸皮”。为了得到这笔意外之财,青海体工一大队不惜放下尊严与自己的员工争利,甚至把金牌教练的获奖归功于自己。“鸡毛”三:为奖金“威逼利诱”。青海体工一大队用尽“威逼利诱”手段来逼迫汪成荣就范。先后用停职、停发工资及福利待遇,声称“组织还有其他的手段”,可谓机关算尽。

一笔奖金抖落一地鸡毛,更让人看到了人才的尴尬,在一些领导的眼里,“金牌教练”仍然一文不值。人才得不到认可,价值得不到肯定,体育界如此,其他行业是不是也如此?诺贝尔奖这么多年与我们无缘,根源是不是在这儿呢?这才是值得深思的。

  • 责任编辑: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