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正文

公车改革还要“隔靴搔痒”到几时

www.fjnet.cn 2012-02-14 10:43 舒 啸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症结:特权意识太重致公车过滥

公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节能减排节支,既然政府机关公车可以每周停驶五分之一,那就证明这部分公务车运力是“冗余”,就应当顺应公车改革的深入果断拍卖处置。仅仅限行不过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数量膨胀、开支高昂的顽疾。与限行相比,公车改革更应当限量、限支出和限特权。

从领导级别配备,到货币化补偿,再到酝酿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回顾我国近20年车改历程,大多数改革最终不了了之,少数能够执行的改革要么是头痛医脚,不见疗效,要么是反而加重了财政负担(如有些地方车改后既领了补贴,公车也还是照样开)。

“中国的乡镇一级干部就有专车,公车费用占到了整个行政经费的20%到25%,老百姓意见非常大”(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语)。可见公车泛滥到了何种程度。公车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特权的泛滥。公车改革的主题就是要“减少公车数量及运行成本”,把公车数量及运行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公车改革,限量才是治本。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以上人员才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动一般乘用私家车,并且官员的配偶或亲属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如香港特区政府有公务员近17万人,仅香港特首加上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立法会主席等20余名公职人员可以享有专车待遇。而且,公车车号全部公开。

事实证明,公车管理并非“世界性难题”,也不是什么“历史性难题”,公车改革之所以总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都是特权意识作祟,领导们割舍不了屁股下的荣光。什么时候领导们的特权意识少了,执政为民的思想多了,就会狠下决心,严令限制公车数量和使用范围,公车改革成功之路就会很快实现。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