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正文

高晓松译作受追捧炒作丑闻功劳几何

www.fjnet.cn 2011-11-18 07:09 萧善匀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据11月15日《北京晨报》报道,随着高晓松刑满释放,他在看守所内翻译的马尔克斯作品《昔年种柳》第一章全文也随之受追捧,网友评价颇高,感叹是"高墙下出灵感",并期待高晓松将剩余四章继续翻译完。有评论称赞道"监狱高墙之下被迫清心寡欲的生活,竟然再次激发出了高晓松身上的潜能。""尽显其多年积攒的才情。"

高晓松的译作不曾拜读,是否才情横溢也不得而知。但《普年种柳》受追捧,肯定不完全是因为作品本身,至少部分有赖半年牢狱生涯之"福"。高晓松出狱当天,各大网站纷纷以"高晓松今晨出狱身价暴涨返家短暂休息立即赴美"为标题,在网站页面显著位置上发布消息。大批记者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拍采访到高晓松守候在看守所门外的。之后更是上演了"警车调虎离山、妻子驾车高速狂飙、媒体一路追逐、闪光灯此起彼伏"等诸多刺激镜头。试若高晓松仅仅在家闭关半年翻译《普年种柳》,可能有如此风光?

近日针对高晓松获释后能否继续在"中国达人秀"担任评委的争议中,支持论者主要从不要让刑满释放人员受到社会歧视的角度进行论证。这实在是小看了高晓松出狱后的待遇。刑满释放后高晓松身松不跌反涨,甚至"暴涨",并收到了多档节目的邀请函,甚至连狱中的译作也"评价颇高",不知看得多少娱乐中人眼红心跳,心向往之。这岂止是不歧视,简直是高视,大大的高视。牢狱之灾反成登高捷径,也难怪有人担心高晓松继续担任评委会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混乱。

高晓松是否继续担任评委,并不存在法律障碍,争议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各说各理,无法达成共识。争议的本质是普通社会和娱乐社会两种文化圈子,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于普通社会,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社会的接纳是平等,是包容,而不是赤裸裸地奉上名利。但在娱乐社会中,眼球经济是商业运作的不二法门,注意力更是吸金石。即使高晓松的质疑论者,在质疑的同时,实际上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商家宣传的垫脚石。再加上媒体将丑闻当做炒作题材。吸毒、艳照、醉驾、坐牢、潜规则等等诸多丑闻事件,没有成为明星的绊脚石,反而变成了出名赚钱良机,几乎成为娱乐社会的潜规则。

两种社会,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自然不可能达成共识。高晓松是否继续担任评委的争议肯定只能是无果而终。但没有结果并不等于争议毫无价值。类似争议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争议本身。正是类似争议的存在使得公众清晰的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下意识地回避娱乐社会的非正常价值取向的影响,避免普通社会中道德价值判断的过度混乱。除了娱乐中人几乎没有哪行哪业的丑闻可以成为名利双收之道,这既是娱乐之悲,也是社会之福,更是争议之功。因此切不可因争而无果,灰心丧气,放弃发声。

丑闻被人利用成为谋名利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样的丑行习以为常,无任何异言歧语。正基于此,笔者才斗胆对着高晓松的《昔年种柳》出来异议一句,颇高的评价之中,娱乐致死的炒作丑闻功劳几何?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