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大学生“回炉班”揭了教育的伤疤

www.fjnet.cn 2011-11-17 09:59  林萧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山东烟台市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将开设大学生“回炉班”,专招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该校负责人称,他们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在明年招收首批学员。(11月16日《齐鲁晚报》)

听说过废铁回炉、糕点回炉,没想到大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回炉”,只要经过这道“工序”,大学生将由实践能力差向动手能力强转变,进而成为企业的“抢手货”。这绝不是胡编乱造,据媒体证实,早在2009年4月,全国第一家大学生“回炉班”就在青岛开课,首期48名学生毕业后很抢手,已经全部实现就业。可见“回炉班”确实有开设的必要,如果这些大学生因缺乏动手能力无法就业,必将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只不过“回炉班”的存在不动声色地揭了教育的伤疤,让人在感叹之余,更多地引发了对教育的担忧。

本世纪90年代初期,知名作家孙云晓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曾风靡全国,该报告文学记录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草原探险夏令营,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的诸多问题。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教育改革的口号喊了多年,教育的圆圈却年复一年围绕着分数打转,这从学校、家长以及媒体对每年的中考、高考“状元”的关注度上能得到印证。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还在“分数决定命运”、“名校决定前途”的泥沼中打滚,真正的素质教育从何而来?“素质”的缺失,注定大学生的知识仍旧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走出校园必然导致对激烈竞争环境的不适应,更甚的遭到优胜劣汰。

有需求才有市场,正是基于这个原理,一些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瞄准大学生群体,广泛开设“回炉班”。一方面这些学校能从中赚取“回炉”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更好地走上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双赢”。奇怪的是,以往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经过“回炉”,却能全部实现就业。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反讽,因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原本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范畴,“回炉班”的出现却让教育的缺憾现出了“原形”。面对大学生“回炉班”,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该作何感想?

由此可见,“回炉班”不仅揭开了教育的伤疤,让伪装多年的“素质教育”再次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它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对教育的反思——如果说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回炉”弥补,大学生们流逝的青春能“回炉”么?更为重要的是,谁来为他们人生的“回炉”买单?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