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教育讲堂> 正文

“被打”上北大的思维陷阱

www.fjnet.cn 2011-11-16 09:13 余以为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由于谐音的关系,以前厦大学生被谑称为“吓大的”,现在好了,北大学生真是“被打”出来的。

被称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声称,只要孩子行为、成绩不符他要求,就会遭到体罚。在他的鸡毛掸子指挥之下四个孩子中三个考取北京大学,北大正式与“被打”扯上关系。虽然萧百佑有借北大和孩子炒作自己的嫌疑,但是他打孩子的事我相信,他把打孩子当成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也相信,毕竟这样的人、这样的逻辑在这个时代不算稀罕。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在打孩子与考取北大这两件事之间,画上因果关系。邓小平和丘吉尔都酷爱抽烟、喝酒,都活了九十多岁,但不能将抽烟、喝酒当成因,长寿当成果。人生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的变量无穷多,变量一多,偶然性就大于必然性,但是必然性,或者说因果关系,就像伊甸园的苹果一样诱惑着人们犯错。

有些错,是人们无意之中犯的。成功经验,统计归纳,不仅是常规思维方式,甚至被当成科学方法,但是这种科学方法却潜藏着思维陷阱。举一个例子,假设经过严格的调查统计表明:北大所有学生都是被打大的。这个事实并不能推理出打小孩就能考上北大的结论。了解这种思维陷阱,就不容易被萧百佑的鸡毛掸子所迷惑。

有些错,是有人故意挖陷阱让别人中招的。以过往的成功案例为诱饵,几乎是所有传销、邪教蒙人的必用手法,甚至被编成主义,当成圣经一样崇拜。萧百佑是有意还是无意,且不管他,无论一个孩子,还是N个孩子被打进北大,这些事实都不足以说明教育孩子就得打。

我们还是回归常识,如果不是为了成年之后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毫无必要,只要给吃给穿给睡,就能长大成人,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成人社会。孩子能力脆弱,就不能够直接进入成人社会,否则很容易受到伤害。孩子只能在受保护状态下学习技能。成人社会做生意会用到算术,但是老师不会通过跟学生做生意来教算术题,否则学生肯定上当,不仅上当而且学不到正确的技能。所有教育伦理中的禁忌都是保护学生不受成人伤害,包括师生恋、行贿和学校组织的劳务输出。

成人社会不是靠打和被打沟通的,成人社会也不仅仅依赖语言沟通,眼神、表情、手势都是沟通手段,其重要性不亚于语言,而且12岁之后孩子的兴趣会发生分化,所以12岁之前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萧百佑的鸡毛掸子打出来的小孩,也许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很可能埋下交流障碍的隐患,总不能要求高校老师和单位领导也举着鸡毛掸子指挥他的学生吧?所谓高分低能,最容易低的就是沟通之能,即使搞学术研究,沟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萧百佑的“成功经验”也许提醒北大管理层,你们的考试和录取方法存在缺陷,特别容易让培养高分低能的家长和老师钻空子。如果像欧美大学那样,让考生写一份成长故事和经历,也许就能让萧百佑不敢再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不敢说“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余以为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