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朝阳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区此次关停9所没有安全保障的打工子弟学校,现新开6所由政府委托的民办校接收打工子弟。为了安置分流学生,朝阳区出台三项措施增加学位,目前共准备了共计5300个学位,可以容纳所有分流学生。(8月21日《新京报》)
连日来,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网友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学者,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各界努力下,朝阳区出台了新的政策,保证学生们“一个都不少”地回到学校。
就目前来看,这也算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接纳孩子们入学,这其实才仅仅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很多。
第一,是这些委托办学的机构条件如何。按照朝阳区的规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仅为850名。也就是大多数的孩子要进入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比起之前的打工子弟小学,这6所学校的质量如何,办公条件如何,离家会不会太远……这都是现实问题。
第二,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无论把他们安置进了公办学校,还是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孩子们能否不被歧视、真正融入这种生活,这是比给他们找一所学校安置更加重要的事情。
北京当地学校对他们的排斥,从昨天一则新闻里实则可窥见一二。据媒体报道,北京石油学院附小为避免接收打工子弟就读,连夜更换学校名称。看着烈日下,那些像球一样被球踢来踢去的孩子,怎能不心生怜惜?日后他们在学校中被歧视、疏离的命运可想而知,这些心理上的创伤又将怎样被安抚。
第三,以后的打工子弟将怎样安置?只要城市化进程没有完结,只要城市需要农民工,就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子女。这一波打工子弟虽然在舆论的监督下得到了安置,可是以后的农民工子女呢?
打工子弟的安置,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安置还远未结束。“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不仅是指数量上的达标,更重要的是要让“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地在新学校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近年来,乡村中停办学校、集中办学的境况并不鲜见。孩子们不得不集中到镇政府指定的小学安置就读,可由于离家遥远上学不便、疏离感过强、孩子过多老师应接不暇等问题,加剧了青少年厌学、失学的情况,从而提高了辍学率。所以,比起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场所读书,更加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灵上的需要与诉求。
面对绵绵不断进入城市的打工子弟,安置还需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倘若只满足表面上的数字安置、满足于一次性安置,而忽视后继工作,任孩子们在新校园里像野草一样生长、自生自灭,此后衍生的源源不断的贫穷、暴力、失业等诸多问题还会困扰着这座城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但愿这些被安置的打工子弟,能在新环境中,被教育唤醒与安抚。
- 2011-08-18用“教育附加”帮扶打工子弟学校
- 2011-08-17打工子弟学校不应成为现实版“马上封”
- 2011-08-17打工子弟学校不能想关就关
- 2011-08-17打工子弟学校,应“无安置不关停”
- 2011-08-17打工子弟小学,不能说关就关
- 2010-09-01国家形象宣传片须防打工子弟拍成富孩子
- 2010-08-31打工子弟小学入镜 国家形象不只是宏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