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慈善“名利场”不能没有灯光
www.fjnet.cn 2011-08-18 09:32 范正伟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尚德捐赠门的问题,不在于企业的免税动机,而在于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行为为何能畅行无阻?“只见来时路,不见去时踪”,恐怕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最大软肋。

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还没过去,中华慈善总会的发票门又接踵而来。不同的是,这次的导火索不是郭美美似的“很傻很天真”,而近似于故宫丑闻连环爆中的“内部斗争”。

英雄不问出处。正是罗凡华这位内部人士,爆出了尚德电力的捐赠门,并顺带牵出了中华慈善总会的发票门。据罗凡华反映,1700多万捐赠品被折价变卖后钱款去向不明,企业却因“慈善捐赠”享受了减免税政策;在交了5万元额外捐款后,顺利拿到慈善总会开出的捐赠发票……

慈善一地鸡毛,几方名利双收。只是,受捐赠的学校被当猴耍了,中国慈善的公信再遭蚕食。尽管后来尚德公司给予了“澄而不清”的回应,给人的感觉却是越抹越黑;尽管慈善总会的马后炮聊胜于无,换来的也只是一声叹息。

这几年,从诺而不捐、诺而少捐的明星诈捐门,到数字游戏、捆绑营销的企业慈善秀,慈善日渐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名利场”。眼前发生的尚德捐赠门,不过是名利场中又一场蹩脚秀而已。坏就坏在有人“搅局”,戏演砸了。

也许有人会就此批评企业的动机,甚至呼吁慈善的去商业化、去名利化。这种对慈善的纯洁期待,反映了许多人的善良心理,也未尝不具有建设价值,但终非治本之策。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慈善的点滴改革,其背后的推力,往往不是“动机拷问”,而是一次次的“偶然曝光”。

其实,如果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应该看到,即便不认同“慈善就是交易”的极端观点,也应以放水养鱼的心态,包容并且欢迎各种慈善捐赠者。事实上,在许多慈善发达的国家,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往往是人们选择慈善的重要动力。因此,尚德捐赠门的问题,不在于企业的免税动机,而在于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行为为何能畅行无阻?

“只见来时路,不见去时踪”,恐怕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最大软肋。《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完全不披露和仅少量披露信息的慈善组织比例高达75%。当一切都在暗箱操作时,尚德捐赠门自会油然而生,类似昆明红十字副会长善款玩乐、温州红十字协会出纳贪污百万等贪腐违规行为也难称稀奇。这也是为什么各国慈善机构都把公开透明作为基本要求,为什么近日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也将“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写入其中。

慈善可以是“名利场”,却不能没有灯光。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惟其透明,才有公信。不久前,为了挽回信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开通了捐款信息平台,向公开透明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同样作为“独立系统”的中华慈善总会,如何平息舆论质疑,恐怕同样需要早日打开尘封的大门。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