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陶东风先生《小学生最爱钱?》一文,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再说几句。
此文的副题为“一句真话引发的思考”,这句真话出自济南一名小学生的作文:“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在哪儿?没有钱,你怎么看病……”作文的标题,就叫《钱,我的最爱》。据说,校长给那篇作文评了一等,理由是“真实、不虚伪”。
我由“真话作文”引发的是一个假设:假如是荀子当校长,将会怎样评分?
在“利”与“欲”的问题上,荀子会比见梁惠王时开口便说“王何必言利”的孟子现实一点。他是认定“性本恶”的,《荀子·性恶》开卷便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具体点说,就是“今人之性”,生而好利、好妒、好声色。认为那篇学生的作文“真实、不虚伪”而将其评为一等的校长,或许就是“性本恶”派,倘若在孟子与荀子之间站队,他会选择荀子。所以我才会想:假如让荀子当校长评分,他会认为视钱为“最爱”的作文至少体现人的“好利”之本性,而评此文为一等或满分作文吗?
荀子说的人之生而好利、好妒、好声色,其实也会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别。例如,人之初,就要好吃的好看的舒服的,吃到苦辣的看到丑陋的感到不舒服的就会哭,看到别人有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而自己没有也会闹,但与成人的好利、好妒、好声色肯定不同。对于荀子的“性本恶”说,不能只见“人之性恶”,不见“其善者伪”——此“伪”并非虚伪,实乃人为。因为“人之性恶”,才需要师长的教育与礼法的规范,使之去恶从善,这才是“其善者伪”的本意,也正是“性本恶”说的旨归。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其实是相通的,可以互补。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会说“钱,我的最爱”,或许发自肺腑,体现“人之性恶”的本性,就像那位校长说的那样,“真实、不虚伪”。然而,社会导向、礼法规范与师长教育的作用呢?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是都很值得反思的吗?假如也有学生以“色,我的最爱”为题作文,说:“食色性也!要不,何以古代的帝王都有后宫佳丽数千,现代的贪官无不包养情妇二奶?”假如也有学生以“权,我的最爱”为题作文,说:“有权就有钱,有权就有色,有权就有一切!要不,何以有人跑官、买官、骗官、抢官?”该校长是否也会因为“真实、不虚伪”而将其评为一等?如果这样写的也都这样做了,是否也该评为一等?
一等作文或满分作文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师长的教育成果,起码说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有方,但从此类作文看,他们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按照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观点,他是不会将这样的作文评为一等的。因为此中看不到育人从善的教育成效,倒是恰恰相反。当然,荀子也不会将其当作零分作文。在此类作文中,人们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甚至我们的社会在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至于学生有这种已经成人化的“人性之恶”,虽然不能再以一等或满分的评价去鼓励,但能说出自己真实想法这一点,较之于那种言不由衷的作文,毕竟还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