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主动选择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出行方式,其实有很多办法。关键看政府部门是否愿意转变决策思路、开动脑筋思考,能否发挥政府部门的号召力、动员力、引导力。
北京人大会议刚刚听取了治堵政策实施半年报告,从目前的交通形势,到半年来的得失,再到治堵新办法、新建议,都让公众看到了政府部门在直面拥堵的严峻问题。
治堵新政有没有成效,每位市民都有切身体会。此次,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在公布治堵“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承认“交通形势依然严峻,缓解拥堵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列举五大难题。看到问题的实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要解决问题还需正确思路。
治堵的核心问题,关涉两大方面:一是提供充分的交通资源满足出行需要,一是引导市民作出合理的出行选择。此次会议上的“关于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提出“降低小轿车的使用量和出行比例可作为今后政府治堵的主要政策目标”,表明治堵决策的主要方向是后者。在公共交通资源短期内不能满足公众出行需要的情况下,这确是无奈之举。但如果决策思路走入误区,这一政策目标就极易产生负向效应,其结果不但未必能达到理想目标,还易引起民意反弹。
引导人们选择出行行为的决策思路,无非有二:一为主动,一为被迫。目前一些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多是让人们被迫选择利于缓解拥堵的行为。从限行到限购,再到大幅提高停车费,都是迫使人们接受这种选择。而这些让人们被迫接受的手段,往往是人们不愿意的,是让人们付出了代价的,容易产生负向效应。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这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最容易实施,却是一切尊重民意、体察民情的政府部门都应慎用的。
深圳决定在大运会期间不强制单双号限行,而是鼓励市民自愿停驶。这就是从决策的“被迫”性向“主动”性转变。我们相信,只要这种鼓励得法,一定会比限行更能达到目的。对于北京来说,让人们主动选择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出行方式,其实有很多办法。关键就看政府部门是否愿意转变决策思路、开动脑筋思考,能否发挥政府部门的号召力、动员力、引导力。
北京治堵,把决策重心转向促使人们主动、自愿接受上,最终也能“降低小轿车使用量和出行比例”。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公共交通,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鼓励中心城医院、学校将其增量放至新城等新举措或新建议,也就为人们主动的出行选择提供了有力保障。
- 2011-07-05治堵效果为何难获民心
- 2011-04-18“治堵”配套措施应该提速了
- 2011-03-04大学该不该为城市治堵出力?
- 2010-12-22治堵促公车“负增长”才是上策
- 2010-12-22征询治堵意见不能虚晃一枪
- 2010-12-16“治堵”引发购车狂潮折射违背公民权利平等
- 2010-12-14“史上最严治堵”对中国所有城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