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最新原创> 正文
“短命建筑”为何屡见不鲜?
www.fjnet.cn 2011-06-14 16:51 禾刀 来源:东南空间 我来说两句

“短命建筑”的“命根”到底应攥在谁手里?

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这是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保护的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成都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然而在2008年建成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在今年三四月被拆除,中间存在的三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使用过。据了解,耗资数千万元的仿古建筑,建了不用,还要拆掉,是因为“市里不满意”。(中广网 2011年6月13日)

转眼间,数千万元白白打了水漂。对此,当地解释称,政府没有投资,言外之意,拆除这些建筑,政府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就令人颇为费解:当初建设是由政府拍板,如今拆除也是源自政府的决策,投资单位如此诚恳配合,心甘情愿地把钱往水里扔,难道仅为搏“官颜”一笑?就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谭继和的分析倒是入木三分,称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些损失最终会一分不差地转嫁给平头百姓。

不知前因后果的老百姓,却无端成了“短命建筑”的最终买单人。更为滑稽的是,这种建也有理,拆也有理的荒唐之举,目前看不到有人因为数千万元打水漂,而承担责任的迹象。可以想象的是,一旦领导决策失去责任成本的严肃制约,无论是大兴土木,还是一拆了之,总会表现得那般理直气壮,不容质疑。更何况,现如今拎着领导意图的“鞋”,马不停蹄地寻找所谓科学依据的“脚”的专家大有人在。

放眼时下,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短命建筑”的层出不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中国青年报5月11日)。发达国家建筑寿命之所以长,除了本就特别注重规划和建筑品质,除了建筑拆除经济成本的高企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便是谁也不敢小觑的政治成本。

相比而言,我们身边的“短命建筑”反倒像是一个难受控制的怪胎,一方面公然消灭了辛苦积累的存量财富,但同时却可以推高GDP数值,还可以矗起一些领导引以为傲的“地标”式建筑,对地方政绩而言,只见其利,鲜见其害。这也就是讲,在“短命建筑”问责体系的缺失下,源自政绩利益的冲动自然更易于膨胀,到底是建还是拆,更像是发端于领导个人喜好的一片浮云。

成都仿古建筑的拆除,只不过是“短命建筑”的又一寻常之举。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建筑的“命根”被攥于个别领导手里的现象不能改变,相关责任体系就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约束效力,“短命建筑”也就不可能自动淡出江湖。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