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近日公布了一项调查。这项据说对17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名上班族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是世界上对退休生活最为乐观的群体之一,有高达62%的中国人认为退休后会比父母过得好,这一比例仅次于印度的69%,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列全球第二。还有78%的受访者称已经为退休做了充分的准备。报告认为,由于中国过去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因此令中国人民对退休生活感到放心。(《新京报》5月31日)
这项调查的结果实在可疑,尤其是将父辈纳入比较,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扭曲或影响结论。一方面,父辈的时代生活质量如何,不宜直接进行横向比较,因为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体验。想彼时,天还蓝、水还清,水果、蔬菜还没有农药、化肥污染,食物添加剂也没有在大街小巷广泛应用;走遍全国,张三李四只要工龄一样,级别就差不多,相互间的收入相差无几。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据说那时社会上还有一致的信仰存在,有层出不穷的榜样和英雄可供学习并模仿。从精神到物质,很难讲缺乏幸福感。以城市人群论,在计划经济强大到操控一切,足以管理人们生老病死的时代,也很难说他们中有谁具备杞人忧天的情怀,先知先觉地对生活感到不放心。
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比较物质条件,也不宜简单进行横向比较。毕竟,建国60多年,真正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也不过才30多年而已。若将父辈年龄以建国之年起始,则从他们出生开始,历经“镇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国家经济最终在反复折腾中千疮百孔。他们中的多数,年幼时没有机会启蒙,年少时没有机会学习,及至人到中年,又要面临企业改制、身份转换,面对下岗再就业的命运。于是,一个包含轻蔑意味的“四零五零人员”称谓成为改革风云际会中这部分人共同的身份标记。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辛苦一生的父辈普遍缺少积蓄,并面临被通胀洗劫的境遇,再让现在的在职者、中青年去和父辈比退休后的生活,顺利得到“满意”结论,已经不仅仅是无知,实在近乎无耻了。
因此,这种比较,特别是国际比较,其实毫无意义。一言以蔽之,世易时移,民众感受根本难以量化,又何况是小样本访谈。况且,随着时代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本就应该稳步得到提高,不提高才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现实中的真问题是,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富足而退”:一是我国社保基金欠账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不仅持续盈利状况难如人意,且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减少的新生劳动人口能否支持不断增加的退休人群,更存在极大疑问;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欠佳,此前经验已证明,上世纪80年代足以安度晚年的数十万元身价如今甚至生不起一场大病,在通胀起落无定的情势下,谁也无胆宣称能为退休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市民之外,还有近10亿农民,他们从来是沉默的多数,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金收入。所以,让我们大家都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要比纸面上任何内外部“权威统计”更靠谱。(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 2011-05-26弹性退休制度要以“公平、合理、自愿”为原则
- 2011-05-25退休干部的生猛建言仅仅是孤独的剩勇
- 2011-05-24退休官员发帖用的是“特殊待遇”?
- 2011-05-23“提拔退休”的病灶在于不透明
- 2011-05-16提拔当天退休让政务成了儿戏
- 2011-05-16从退休看官场“灰规则”
- 2011-05-10退休官员任央企独董要“独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