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一个洋溢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节日。不过,最近曝光的“毒玩具事件”却让我们对于儿童的安全问题再次增添了不少忧虑,也给这个欢乐的日子蒙上了一层阴影《南方都市报》前日专门就此发表社论。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一些在成人看来并不严重的疾病对于儿童而言却是生死关口,剂量并不多的毒素或许对于成人无关紧要,但对于儿童的健康却可能是致命一击。
出现这样的恶劣事件,企业本身当是罪魁祸首,政府的相关监管机构也难辞其咎。同样,此次国内一些玩具厂商以两套标准制造玩具,出口的标准很高,使用无毒无害的漆和原料,而内销的则使用很多具有安全隐患的低成本染料和原料。明知有毒,偏偏还要大量生产,这样的企业可谓恶劣之极;明知有毒,检测时却糊弄过关,这样的监管机构如何让人投以信赖?
有报道指出,内销的儿童玩具伤人的主要成分是“邻苯二甲酸酯”和其他多种重金属。和“三聚氰胺”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样,“邻苯二甲酸酯”这个词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实在太陌生了。作为食品或者玩具的生产企业,背后伫立着的是一套现代科学力量,这套科学力量被企业所掌握,承担着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生产的功能;作为儿童用品的监管机构,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握有着一套强大的科学力量,通过科学的检测、审批,普通民众才会放心购买流入市场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和政府背后都有一套强大的科学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运行。
但问题来了,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却并没有一套科学力量在支撑自己。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一方面可能本身就不具备一些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分工极为细致,即使是一个理工科的博士,也只能是通晓某一些领域,不可能有能力应对企业和政府背后的科学力量。这种力量失衡的结果是,一旦企业本身的自律滑坡,同时政府监管机构也处于不作为状态,那么作为产品使用方的儿童就等于被投入了风险的世界。
这个笼罩着儿童的风险世界在今天已经庞大无比,甚至,我们已经看不到风险世界的边界。缺乏科学力量支持的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精致商品,并没有有效的判别能力。在崇尚逐利的市场领域,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企业都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处于激变时代的当下中国,企业提倡道德的目的并非内在性质的变化,而依然停留于逐利的需要。因此,作为公众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捍卫者,政府部门没有理由懈怠食品安全的监管,政府所掌握的强大的科学力量不能沦为自身利益的扒手,而理当成为矗立在儿童身前阻挡风险浪潮袭来的一道坚固屏障。
- 2011-05-26儿童节,别让节日狂欢冲淡了制度补血
- 2011-05-26"自愿捐款":莫让儿童节变成"儿痛节"
- 2011-05-24别让儿童节变成一场“拼爹”游戏
- 2010-06-01“儿童节”变身“儿童劫”,谁之过?
- 2010-06-01儿童节,我们该如何守望孩子的幸福
- 2010-05-31儿童节还是送礼节?
- 2009-06-03不必大惊小怪,就当是孩子在儿童节的一个正常诉求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