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起,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迅速下降,严重损害菜农利益,去年冬季菜价高涨、流通环节成本过高、蔬菜预警系统和长效农产品信息发布滞后、保险机制不完善、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等等成为绕不过的问题。然而,如此多的问题,却都是围绕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这一最终弊病展开。小农式生产经营模式不改,“菜贱伤农”的问题必然难除。
“菜贱伤农”是一个老话题,只是近来山东菜农韩进因为卷心菜只有8分钱一斤导致生产入不敷出走上绝路,而再次被媒体广泛关注。仔细剖析韩进事件,“去年卷心菜卖出去是一块二一斤,别人卖卷心菜赚了好几万;去年花一万多养羊,他的羊发瘟病全死了”,如果仅仅说农民信息不对称、跟风、缺乏技术来进行总结,我想或许过于肤浅了。其实我们就韩进事件与最近部分菜农事件隐隐可以窥出一点端倪:他们都是蔬菜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是被动等待收购的生产经营者,是市场菜价上扬而自身却无力与市场还价的个体生产经营者。
这一切,正是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农民处于产业链下游,他们深陷传统、弱势的农业生存模式,并在缺乏定价权的传统弱势的农业漩涡中无法自拔。他们生产能力、生产技术低下,农产品的价格全部指望市场供应下降,个体经营户根本无法抵抗工业化时代的冲击。
个体迎战市场冲击,必然是极其脆弱的,外力对于个体经营模式在工业化面前的无力来讲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要改变菜农的现状,菜农自身必须反思并图变革。改变“单打独斗”式独立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与精细化生产,是必由之路。
一方面,批发商向农民收购蔬菜的价格持续走低;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在许多市场蔬菜销售价格能够达到农民批发价的十倍。如果说后者让我们看到农民提高利润的可能性,那么前者农民蔬菜的低价可能说明了因为生产的分散性,农民对蔬菜市场跟风种植导致蔬菜积压后加之农民间恶性竞争的结果。而且,既然市场蔬菜销售价格能够达到农民批发价的几倍乃至数十倍,说明“菜贵伤民,菜贱伤农”问题上,政府与菜农之间其实并无绕不开的怪圈。
规模化经营,需要菜农集体经营,风险共担,形成规模化优势,实现自产自销,并最终掌握市场话语权。而且,规模效应可以解决流通环节过高、信息发布之后、生产经营能力低下等一系列弊端。许多地区规模化生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在全国文明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产生“园区面积必须在500亩以上,由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种植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产品”的“农业园区化”思路。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上海,当地政府为了满足市民对绿叶菜的喜好,将原来仅面向十亩以上规模化蔬菜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为对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全覆盖。
《经济日报》在5月14日的《种好“菜篮子” 保障“菜园子”》一文中指出: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是我国“菜篮子”的总体发展趋势。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对菜农前期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自然必不可少。因为,规模化经营使得菜农掌握市场话语权并实现自产自销后,集约化生产导致的物流成本下降并实现菜价下降,菜农与消费者实现利益共存共赢的局面一定会成为可能。
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自身变革出发变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规模化生产是大势所趋。也只有菜农积极顺时而为,才能掌握自身利益主动权的最终砝码。
- 2011-04-28如何不“菜贱伤农”?
- 2011-04-26“菜贱伤农”是反思小农经济的契机
- 2011-04-26菜贱了 农民伤不起
- 2011-04-25“菜贱伤农”拷问公共服务短板
- 2011-04-22走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