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核泄漏阴影下的人类恐惧
www.fjnet.cn 2011-04-28 10:59 陈蓉霞 来源:东方网 我来说两句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的阴影尚未散去,又恰逢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严重核泄漏及爆炸事故25周年纪念,有关核能的安全使用问题再度处于风口浪尖。

人类究竟该不该开发核能?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问题。相比于其他能源,核能的优势无须多加强调,就高效、清洁、低碳而言,至少在当下,首推核能。但核能的可怕却又让人心惊肉跳,一旦泄漏,由此而造成的大面积、长时段污染,却是后患无穷。

其实,核能正如同人类发明的任何一种技术一样,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却又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火,也许是人类驯化的第一个自然对象,但失控的大火瞬间就能吞噬生命;水,是人类文明的母亲,但大禹治水的传说却提醒我们,水又是生活中潜在的威胁力量。水火无情谓之“灾”,古人早就深明此理。就说现代社会对电的使用吧,当初爱迪生以直流电起家,出于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他竭力反对交流电的使用,到处宣扬交流电的可怕以及杀人效果。爱迪生并没说错,交流电确实有这些可怕的副作用,尽管如此,交流电还是脱颖而出,只因它的优势——适合远距离传送——实在令人难以割舍。

但仔细想来,核能的可怕似乎有所不同。无论是水火,还是交流电,它们几乎都于瞬间造成灾难,少有拖泥带水之恶果。但核爆炸,在带来瞬间灾难的同时,还会带来长期的潜在影响。不同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并未发生核爆炸,只是核泄漏,但由此而造成的后果现在依然难以评估。此类技术风险,对人类来说,似乎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难怪它造成了更严重的恐慌或者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古老的情感,在动物身上就已存在。在自然环境中,未免有各种天敌或突发事件不期而至,恐惧好比是一种预警信号,它令动物迅速做出逃命或搏斗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液直接流入肌肉;其他的能量消耗暂停。动物此时的行为可说是拼死一搏。以非洲草原上的斑马为例,在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它都在悠闲地吃草或休息,此时机体能量主要用于对付更远的威胁,如疾病;或处理日常事务,如消化和生长。但若发现狮子,其身体则因恐惧而处于非常状态。但这只是瞬间,结局要么是被狮子吃掉,要么就是警报解除重新处于悠闲状态。

这种古老的恐惧情绪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但不同于动物,人类还有更为发达的大脑皮层,这就是说,人类还具有理性预测能力。美国当代神经生理学家达马西奥认为,吃果实的猴子,必须预测哪里能找到可吃的果实,它们具有更大的神经皮层;而那些只吃叶子的哺乳动物,神经皮层相对较小,因为到处都有叶子。

人类恰是猴子的近亲,并且人类还会制造工具,这些都意味着人类具有更为发达的大脑皮层,结果就是,人类具有更为强大的记忆能力,也具有某种预测能力,但人类又不可能做到“料事如神”,于是在人类身上就有了一种特有的恐惧或焦虑。当我们觉得某种风险难以预测或控制时,我们就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而忧心忡忡。比如,尽管有权威数据表明,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事实上更为可靠,但人们的心理深处却依然对飞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原因就在于,高空中的飞机似乎完全不受我们控制。

对核事故潜在风险的担忧基于同样原理。有数据表明,低剂量的辐射会导致癌症发生率的增加。但这一预测仅针对群体而言,未来它将发生于哪一个体身上,却是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似乎更加令人惶惶不可终日,并且在普通人群中催生非理性的恐慌,前不久发生的抢购碘盐风波就是典型一例。

如上所述,核能利用正如同任何一种传统技术一样,也会带来风险。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人类特有的恐惧之情,以致在不少人看来,核能利用似乎该划为禁区。但事实上,眼下国内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矿工生命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却难见有人呼吁,我们应该停止采矿。说穿了未免残酷:那是因为煤矿事故带来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控或可避的,只要我们不去做矿工就行。

本文决不是要为核电站的风险加以辩护,而是强调,不只是对核电技术,对于任何一种技术带来的风险,人类都不可掉以轻心。但因噎废食决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不是人类发明了技术,而是技术发明了人类。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