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气象预报信息不是商品
www.fjnet.cn 2011-04-20 16:25 殷国安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4月17日,佛山市顺德区遭遇灾害性天气,冰雹及龙卷风袭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造成10多人死亡。18日下午,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恶劣天气预警信息的发布成了新闻发布会的焦点。(4月19日《广州日报》)

原来,之所以遭遇如此损失,与广大群众没有收到恶劣天气预警信息有某种关系。其实,气象局15日已注意到这次极端天气的先兆,做出了第一次预警,“但预警向‘12121’用户发放,这部分用户每月交费2元,总数在30万左右。”16日、17日,气象局严密监控该天气,又做出了第二次预警预报,但却是“内部通报”,“向顺德区相关决策部门的决策人员,主要是村主任、村书记以上的人员,总数在3000人左右进行发放。”

恶劣天气预警信息不公开发给广大群众,只发给交费用户,把气象预报信息当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只发给决策的领导,把气象信息当成“内部资料”,不仅是做法上的荒诞,也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

从法律角度看,气象预报信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抗灾活动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显然属于政府应该主动公布的信息,另有相关规定见诸《气象法》。从政府职能看,气象部门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发布气象预报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由纳税人出钱获得的气象信息,难道还要对纳税人保密,难道还要向纳税人二次收费吗?从情理上看,灾害天气可能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甚至会损害公众的生命财产,因为收费而选择性公布,作为职能部门,信义何在?

应该说,一些特殊用户需要特别的提醒,要求购买气象部门的特殊服务是可以的,但不能同公众的知情权相抵触,不能因此牺牲公众及时获得信息的权利。如果地震局预报地震、卫生部门预报流行传染病,都变成拿钱买的生财之道,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