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4月1日通过官方网站公布,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026辆,其中市级公务车20288辆。对此,公众仍存疑惑:“北京公车公开出来的数量居然只有不到7万辆?是愚人节的玩笑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就此展开报道和评论,分析北京市公开公车数量的意义、局限和影响。
公开的公车数量被质疑严重“缩水”,北京市财政局应该并不意外。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财政局有关官员透露,北京市公务车数量在北京机动车总量中所占比例极小,肯定低于公众想象。如今公开的数字(62026辆),的确大大低于公众的想象。具体而言,公众的想象有基于“常识推断”的因素——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总量为480万辆,如公车只有区区6万多辆,仅及总量1/80,其比例之低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更有此前一些权威信息为据。北京媒体曾透露,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高峰会议期间,北京市属政府、企事业单位按80%比例封存公车,“截至10月31日晚6时,已有49万余辆公车入库封存”。去年11月央视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近15%。在人们的“想象”中,2006年底北京市公车为61万辆(49/0.8万),四年后增加到70万辆,这两个数字比较可信。
为何这次公开公车的数量与此前的相关数据相差如此之大?如多名相关人士所言,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致。
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孟景伟介绍说,6.2万辆公车“包括了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的实有数量”,“这是北京市所有公车的数量,公检法等部门的车辆都在其中涵盖。”由这个很小的统计口径,才统计出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即便在这个小口径里,“各级党政机关”的概念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车辆都在其中涵盖”的说法也有矛盾,“党政机关”一般指党委机关和政府机关,不包括检察院和法院,也不包括人大和政协。
而在一些专家和统计官员看来,公车统计应有一个大口径,应包括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所有国有企业的公务用车。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或者获得了财政补贴,或者享受了国家税收优惠,国有企业的公务用车影响了原本应该上缴国家的税后利润,也相当于占用了财政资金。如果把这些单位的公务用车都纳入统计口径,北京市公车数量即便达不到70万辆,也一定比6.2万辆高出一大截。
问题关键在于,对有关职能部门和权威部门来说,公车统计采用小口径或大口径,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看来是主要视具体需要而定。在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三公”经费零增长、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公开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现实语境下,北京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把“公车”的概念明确局限在一个小口径范畴,与公众理解认为应当采取的大口径相距甚远,这或许是一种不无“机智”的处理,或暂时有助于减轻有关方面压缩和公开公车消费的压力,但长远看,却很可能使公车消费以各种隐蔽、变相的方式继续膨胀以至尾大不掉,使压缩和公开公车消费更加困难。
作为全国公开公车数量的先例,北京市公车数量如此“被缩水”值得深思。如果有关方面在压缩和公开公费出国(境)、公务接待时,也按这种“机智”的手段予以化解,做起来倒是很容易,但公众对“三公”消费必然更加疑虑重重,政府厉行节约、惩治浪费腐败的诚意和能力必然遭受严重质疑,政府公信力也必然受到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