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正式公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将制定来京务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打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长通道”均在正式《纲要》中被删除。
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被认为是亮点之一。晚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出台的北京《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到的相关做法,也被认为是亮点。而现在在正式文本中被删除,给人的感觉是,地方在推进这一改革时打“退堂鼓”,国家教改能否落地悬念倍增。
前不久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时间表不会长。这让人困惑,北京既已准备推进异地高考,怎么取消“随迁子女在京读高中”的条文呢?就在3月24日,20名学生家长还就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问题再次向教育部递交建议书。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异地高考”正在调研,制定工作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时间表。怎么转眼说法又变了呢?
在笔者看来,对异地高考这块“硬骨头”,国家教改和地方教改的关系并没有理清。国家想交给地方试点,但地方不愿接手。改革就这样被耗着。
虽然公众对大城市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带头推进教改、促进教育公平,但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是本区域内的教育,必然站在地方立场构思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涉及全国范围内的高考组织、录取资源调配问题,应是国家层面的教改。近期多位地方行政官员明确提到,异地高考是全国性制度,不是地方所能出台的。已启动异地高考试点的重庆当地有关负责人称,他们没有具体方案,理由是,“异地高考涉及到流入地流出地的协调,需要教育部全国层面的统筹。且改革办法涉及高考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地方上不敢轻举妄动。”
与异地高考类似,推进大学去行政化改革,也是国家层面教改,不是一地、一校努力就能做到。从目前教改推进看,存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模糊的问题。已启动的500项教改试点,都由地方或具体学校推进。单从承担的改革涉及的利益调整看,就基本可以判断,其中有一些作为不会太大。
由此,教改需要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责任、任务,进行全面梳理、重新界定。以笔者之见,异地高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类改革,都应在国家层面出台方案。为保证方案执行力,应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审议,确定明确的任务与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