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而“春运难”的问题也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关部门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春运难”的局面仍无法破解。
从春运的规模上看,中国的春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据铁道部的统计,在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亿人次,同比增加2554万人次,增长12.5%,日均达到575万人次。
中国的“春运难”,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口大流动。有趣的是,今年2.3亿人次的运输量,与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正好一样多。事实上,每年的春运除了民工流、学生流、军人流之外,还包括众多外地户口的企业白领。
春节回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家团聚。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是什么让我们不远千里外出打工?又是什么使我们外出打工时不得不与家庭分离?
很显然,第一个问题与收入分配体制有关。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所致。在我国,收入分配无论是在城乡差距还是在地区差距上,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城乡差距,2009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3.33比1,考虑到各种福利差距,这个差距可以达到6比1或更多。地区差距同样不可小觑,有研究表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15已经扩大到2007年的0.21。
于是,在发达地区强大的“拉力”下,大批的流动人口奔向这些地区。在一些发达的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十分庞大,比如深圳的总人口才1400万左右,而流动人口就有1200万人之多。在近2000万人口的北京,流动人口也高达700多万。
第二个问题则与现行的户籍制度有关。而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保障歧视,使得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严重缺乏归属感。从流动人口的角度看,鉴于在城市存在着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的难题,愿意而且能够举家迁移的为数不多,他们大多都是抛妻离子,孤身到外地闯荡。
由此可见,要真正解决“春运难”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着手是行不通的。在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体制上的改革。只有努力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分割的户籍制度,才能减少流动人口的规模,进而减轻对春运交通的巨大需求。这样,“春运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