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如何走出“彭宇案”的道德焦虑
www.fjnet.cn 2011-01-14 10:35  肖余恨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真是不幸,每每跌倒不敢扶的事件浮起,总会被人贴上“彭宇案”的标签。为此,我曾专门撰文指斥,南京不是一座冷血的城市。只是,一起不正当的判决,让南京背了黑锅而已。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事件了,一再的重复,却让习惯于固步自封、精于算计的我们,习惯性的后撤一步。当自己安全了,然后才站在一边,充当哄客的同时,也津津乐道于所谓的道德沉沦。

深圳的这起重奖阳光少年的举措,虽然存在着争议,但至少是一种有力的匡扶。这种导向,胜过万千过于理性的“反思”。

据1月13日《深圳晚报》报道,深圳两名少年因救助跌倒的老太太,感动了千万的深圳人。近日,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罗湖区教育局、共青团罗湖区委联合在罗湖区外语学校召开罗炜、周天成“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表彰大会,分别给与两人各1万元的奖励慰问金,并授予两位学生“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的荣誉称号,号召全区青少年向他们学习。

一次平凡的搀扶,竟感动了一座城市,这不禁让我们唏嘘。一次平凡的援手,便获得一万元的奖金和“助人为乐阳光少年”的称号,这确实有些“出格”。但是,相比较我们冷眼旁观老人摔倒,因为惧怕被讹而畏首缩尾的窘相,这算什么出格?一个民族,如果连起码的热心扶助都不敢做,这才是出格呢。虽然,深圳的这种做法,有些矫枉过正,有可能被人指斥为道德焦虑,但相比较我们囁囁而不敢言、瑟瑟而不敢前的道德绝望,这种焦虑又算什么?难道,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也是一种焦虑吗,有问题,就要正视,有问题,就要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是解救道德困境的最好的办法,因此,对深圳的这种“极端”做法,我觉得怎么褒奖都不算过分。

“彭宇案”至今,仍是一团迷案。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社会付出了如此巨大的道德代价,其实是本可避免的。假如这是一桩刑事案件,想必神武的南京警方早就破案了。但正是一桩不大不小的社会事件,没以予以足够重视,没有集中资源予以关注,这一迷案的真相,似乎永远沉没了,也似乎只有心照不宣的当事人心里才清楚。在不知道真相的前提下,我们的议论,更多的是道德高蹈,抑或是道德虚无。遗憾的是,这桩小小的事件,被一个想当然的判决给放大了,扭曲了,产生了不应有的的负面效应,这是当事者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不过,这决不是空穴来风。在商品经济社会,在传统道德受到金钱挤压的当下社会,当我们都习惯于躲在背后充当哄客的时候,这一事件的放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整个社会都津在道德的焦虑中。无论是“宁坐宝马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抑或是“恨不我爸是李刚”的自嘲,都是一种道德焦虑。功利性选择成为生活的信条,潜规则大战并大胜规则,理想和信念,成为静下来才可以遥望和感喟的天上之月。在这样的一个备感脆弱、安全感不足的社会环境中,核心价值观遭遇挑战,传统道德沉沦、道德底线退缩,也是我们常见的事实。

但是,这不过是转型期的一种暂时的迷惘。这样的道德焦虑,只会让我们人人自危,更加缺少安全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我们都不希望生活在一个丛林社会,我们向往赠人玫瑰之手、历久尤有余香的愿景,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愿意充分哄客、看客,那靠谁来打捞我们,靠那个“让子弹飞一会”的强人?这显然是不靠谱的。只有靠我们自己。

总要有人带头走出阴影,深圳的两个无畏的少年,便是榜样。为了强化榜样的力量,深圳市的褒奖就是一种态度。这样的奖励也许不可复制,但这种导向,我们都看在眼里。即便下次我们扶助时,遇到曲解、冷眼甚至讹诈,但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人肯定会很多。在深圳的这起个案中,被扶起的老人,苦心寻找的行为,本身就让我们有些心凉的社会温暖了许多。

今天的万元重奖,只是一次设置议程,让我们社会重新关注我们的道德焦虑和道德困境,但如何走出来,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需要相关制度配套,更需要我们亲力亲为。一个,二个,更多的人走上前去,果敢地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道德春天才会慢慢到来。

这一天不会远了。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