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MP4!前日,有人将其近日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网,称孩子在南京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很多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近乎严苛的条款引起一片争议。(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从这些雷人的“个性规定”中不难看出,该规定的制定者似乎与快乐有血海深仇,并且有着非常严重的虐待狂-受虐狂心理——摆明了,该规定就是要将一切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或放松的事物划入禁区,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剔除出来;当然,这会有一个很是冠冕堂皇的名目,即为学生好,让他们能安心读书——古人不是也说过,“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么?好一副苦大仇深的嘴脸!然而,其背后隐藏着的却要么是规则制定者自以为是的愚蠢,要么是其赤裸裸的私利。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曾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被国人捧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育或学习与快乐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二者相辅相成,合之则双美,离之则双伤——真正好的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也不会为了后者未来的快乐和幸福而剥夺他们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何况,学习或曰受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即学习者或受教者获得当下的与未来的个体快乐和幸福的手段。因手段而背离目的,为了学生而放弃快乐,不是最大的愚蠢,又能是什么呢?
退一步言,在娱乐,甚至纯粹的娱乐中,就不能学到什么东西吗?答曰:非也。教育并非仅仅只是学校教育,也并非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唯一场域。实际上,教育无处不在,学习也无处不在——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和学习。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和环境的互动之中,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当下所遭遇的不确定性,每时每刻都要以在过去生活中所获得的或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娱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娱乐中,我们同样会遭遇未知,遭遇不确定性,同样需要知识和能力——只不过,这种知识和能力对于高考主导下的应试可能没有任何帮助,但于个体的快乐和幸福却必不可少,没有这些,生命可能会枯萎,心灵可能会扭曲。但是,如果没有应试,我们照样可以过得很快乐,可以肯定的是——甚至要比目前更快乐。
就中国目前特殊的国情来说,应试确实很重要,因为它与个体未来的生存和前程捆绑在一起——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考不上好大学,尤其对于那些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而言,就可能意味着将终身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几乎看不到任何向上流动的希望。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少有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快乐,可快乐和幸福却是人生的必需品,于是,他们往往会向学校之外去寻求——然而,学校却要求他们,为了所谓的“未来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放弃当下的这种不理智的获取快乐的努力。可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解决了生在的问题,却往往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这位与快乐有仇的“个性规定”制定者自己未必真与快乐不共戴天。实际上,将快乐作为“替罪羊”可以很方便地为自己的愚蠢、无能或弱智辩护——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或升学率上不去,可以很轻松地一股脑推到湖南卫视、同学的生日、手机、MP3、MP4等劳什子上去,自己不用担负任何责任——可就算对于应试,这一规定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 2010-10-21神圣的教育,岂容“倒手转卖”?
- 2010-10-20“教育系统内受贿相对安全”?
- 2010-10-18高考改革不能让城市教育欧美化农村教育非洲化
- 2010-10-12美国阅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 2010-10-12不要为了富士康去蹂躏教育
- 2010-09-25乡村教育衰弱不仅因没好教师
- 2010-09-19“中考白条”透露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下的无奈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