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8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记得去年4月,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就曾被复旦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而今又有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专业天才,复旦大学的慧眼识英之举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笔者为这些“天才们”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时下人才成长的制度渠道感到忧虑。因为孙见坤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为其投档。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今于“天才”来说,缺乏的倒不是伯乐,而是畅通的制度通道。 据报道,为了慎重起见,复旦大学先后两次请了8位专业教授对孙见坤进行面试,前后8位学者评价一致,并把孙见坤列入复旦2010年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
如此看来,征服了8名教授的孙见坤确实够优秀,是难得的“天才”了。问题是既然是“天才”,社会就应当积极为其成长提供和创造宽松的环境,而绝不应囿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模式里,拿分数说事拒绝投档,这样岂不抹杀了“天才”的成长?
“孙见坤事件”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有了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没有铺就“千里马”成长的畅通制度渠道,依然无法避免其“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命运!孙见坤虽然能凭借着博学和智慧征服了8名面试教授,可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却“搞不定”招办的章。从这种现实尴尬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子。
虽然时下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并为各高校自主招生开了口子,以此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可是我们看到,这种“自主招生”依然是带着镣铐跳舞。即“自主招生”背后一直伴随着分数门槛,“自主招生”存在无法真正自主的困惑。公众从“孙见坤事件”中足可以领略到这一点。
- 2010-08-25由陕西招办拒绝破格投档看制度之“硬”
- 2009-07-18破格录取周海洋值得肯定
- 2009-06-30名牌大学何妨破格录取周海洋
- 2009-06-30破格录取周海洋,不过是一场“广告秀”
- 2009-06-30破格录取“怪才”也是一种公平
- 2009-06-24对“古文字达人”应考虑破格录取
- 2009-05-05“破格”与“规范”
- 2009-04-29现实条件下破格读博只能是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