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上20节课,最多时,要同时上4门不同的课;除了上课,新来的专职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工作,有研究生学历的要做满3年辅导员,如果考核不合格,就再做3年,而领导不告诉你合格不合格;辅导员的工作实行坐班制,系里规定辅导员每天早上上课之前都要进班巡查,查迟到,查早自习,查校服,班上有学生迟到被抓,辅导员的名字也会与学生的名字都上花名册,打印出来送到各个系部;为迎接教育部的评估,科研的重担便落在了年轻人身上……
这是8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名“80后”高职教师自述。读完这篇自述,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全科教师”形象。也许在高职的领导看来,这种“全科教师”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到了极致,既有利于高职发展,也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经过这么高负荷的磨练,高职年轻教师将在“教学、学生工作、学术研究”三个领域齐头并进,成为高职教育的“全能人才”。
然而,从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审视,这种“磨练”,其实是尽量压缩办学成本,不合理地使用人才,既让教师身心疲惫,同时也是对学生权益的漠视。这位教师如此这样劳作,得到的是什么呢?连单身教工宿舍也没有,只能租房在与北京唐家岭这种“蚁族”聚居相类似的地方,而学校并没有给青年教师相应的租房补贴。
高等职业教育是重在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因此,对师资要求很高,通常的说法是“双师型”,即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所以,要求年轻教师为高职学生上课,本就不符合“双师型”的要求。这就罢了。更叫绝的是,还要让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老师,同时上4门课。今天,就连小学的“全科教师”都不好当,可年轻的高职教师却能同时上4门课,这所学校用人的胆量真大。
至于专任教师无一例外地当辅导员,也是学校胆量极大之举。少数专任教师,在学校考核合格、自身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兼职做辅导员的,而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不是每个专任教师都可以承担。从这位老师的自述看,这所学校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执勤”和“保姆”对待的,所以并非让教师承担辅导角色,而是“盯人”角色,所以也就不需要教师是否具有指导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付出体力和精力。
令人揪心的是,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一所学校,过去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最近公布的2009年全国事业单位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专科)院校1215所,而在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总计1071所。也就是说,这10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增加了一倍多。这些学校是否符合办学条件,是否随着从中专升格为高职、从高职升格为大专,转变了教育思想、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些在快速的发展中都没有认真思考。真实的办学情况是,不少学校在硬件上还凑合,而在“软件”,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学校都在硬撑,很多学校的师资都存在三个“三分之一”的现象。三分之一退休教师,三分之一兼职教师(主要为其他在校研究生),三分之一年轻的专任教师,这些专任教师就是“万金油”,负责教学、学生工作和科研,在教学方面,还随时顶替退休教师、兼职教师不到位的课。由于学校投入乏力,青年教师看不到前途,且受不了折磨,因此频频跳槽,只能再补充刚毕业的年轻人,学校的办学就一直处于低水平。
一个值得所有高职警惕的现象是,我国高中毕业生生源持续下降,高考报名数在未来10年将有可能持续减少,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保证基本的办学质量(尚不要求形成特色),将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破产关门的结局。在最近几年的高职招生中,有的刚成立不过五六年的高校,录取学生数未达招生计划数的一半,还有的学校在一些地方遭遇“零投档”,这预示我国将有一批高校,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大学。
- 2010-07-02农家子弟为何多就读高职高专?
- 2010-02-08高职科研期待制度保障
- 2009-11-23勿让科研成高职院校“短板”
- 2009-10-27一个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的挫败感
- 2009-06-25高职教育如何乘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