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究竟是否应为日军731部队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争论再起。200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已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保护。现今,731遗址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为731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做努力。但此举依旧招来了各界人士的强烈质疑。(7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
731部队遗址,代表着一段中华民族之殇。勇敢地面对是为了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用纪念的方式保护遗址是为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不敢面对,也有充分的理由,我们没有必要为一段血淋淋的反人性的历史做保护,更不应该把民族的耻辱当展览品来观赏,本质上,它是一种侵略与被侵略的文化,与单纯的历史文化没有多大关系。双方各执一词,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而在笔者看来,“731申遗”问题的答案,却在“731遗址”之外。问题是,不是老百姓在申遗,更不是学者为了研究而申遗,而是地方政府在申遗。这个时候,考察一下当地政府申遗的目的,是保护历史还是为了圈地卖高价门票,才是解答此疑问的根本思路。假使地方政府申遗成功了,“731遗址”免费开放,或仅收象征性的门票,则证明政府确实将“警示未来”与“爱国教育”放在了首位;如果申遗之后,政府弄一些所谓的历史证据作为收费的理由,则证明政府此举是功利大于保护的。
一个原则是,“731遗址”不是政府的遗址,而是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遗址。此语境之下,最忌讳的就是地方政府借权力垄断之实,打着“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口号,背后经营自己的权力小买卖。1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表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但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收高费用。显然,审视“731遗址”的问题关键也正在于此。
时下,文化产业正在我国开始崛起。这条道路,应当是值得肯定的。拿美国为例,美国文化产业在全国GDP中的占有量是18%-25%,我国却只有可怜的1.5%。应当说,我国对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文化产业这条路还有许多误区:其一,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搞成文化产业,比如西门庆故里;其二,文化产业不等于旅游经济,更不等于“门票经济”,拿着历史的遗产当成权力发财的工具,难免陷于权力自肥的怪圈中去。
“731遗址”不是“迪士尼乐园”,即便开发成“警示未来”的教育基地,也应当由人民说了算,而不能让当地政府垄断起来谋财。
- 2010-05-18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睿智眼光
- 2010-01-29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民间力量
- 2010-01-19别叫古墓经济,叫“文化产业”
- 2009-12-16文化产业:要“基地”,更要“地基”
- 2009-10-26从动漫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 2009-06-06以全方位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 2009-04-15文化产业:发展快但仍处困惑期
- 2009-03-24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