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访局准备花两年时间把全国地级市和重点县的信访局长都轮训一遍,届时来自基层的信访局长将重点学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4个方面的内容。(5月17日《新华网》)
信访局位于群众矛盾爆发的“火山口”。信访局长工作责任重,思想压力大,时常扮演着“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角色。在此境况下,国家信访局专门挤出大块儿时间和精力,为基层信访局长“充电补课”,提升他们化解群众矛盾的能力素质,原本无可厚非。
然而,现实中我们注意到,信访工作之所以难做,突发事件一时难抑,很多时候并不真是因为信访干部的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群众困难或矛盾久拖不决所致,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往往又是信访局一个部门力不能及的。信访局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难以回避的尴尬。期望通过学习轮训,真的能让信访局直面当地政府和群众?真的能做到“一旦有事,在第一时间把矛盾问题解决在第一现场”?
从国家信访局培训的内容上来看,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列为学习重点,有故意回避矛盾之嫌。大家知道,突发事件其实都是缓发事件的积累所致,制止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就是平时解决好信访群众的缓发事件,把眼睛一味地盯住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无异于扬汤止沸、逐本求末,最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孕育出更大的突发事件。因此,信访“前移”、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才是预防突发事件的治本之策。也就是说,只有将问题解决在平时,才有可能“第一时间把矛盾问题解决在第一现场”。
当下,有一种不好的状况,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从思想上与媒体对立,总认为让本地“出丑”,都是媒体惹的祸。于是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成了政府官员的必修课。在笔者看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就是一个地道的伪命题。弘扬正义,鞭挞邪恶,是媒体职责所系。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经济猛进、群众生活富足、干群关系和谐,哪家媒体敢于把红的说成黑的、颠倒是非不成?不在“内省”上下功夫,深找差距,改进不足,而是研究如何与媒体套近乎、拉关系,这岂又不是南辕北辙?
信访被公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除法律以外的又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正因与此,实际工作中,还极易发生人为偏差:本来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往往注入了人为色彩,绕过“法律”而行之,使“人治”的不确定性更加强化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另外,由于个别信访干部认识上的偏颇,引发了一系列的“被精神病”、“被学习改造”等事件,暴力接访、暴力维稳已成为个别地方的“习惯动作”。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级政府大力加强信访工作,乃是形势所迫,群众所盼。在如此复杂的形势面前,国家信访局轮训地方信访局长,不能仅限于传授接访或维稳的技术方法,而是要通过认真学习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让信访局长从思想上端正对信访者的认识态度,提高他们依法接访、依法维稳和帮助信访群众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习内容上忽视了这些,真不敢对本次轮训的成果有太大奢望。
- 2010-04-19走出“信访无用信法不易”的死循环
- 2010-05-12官员“三陪”信访者得不偿失
- 2010-04-19法官穿法袍上访“信访不信法”之痛
- 2010-03-13增设“扰乱信访秩序罪”是一种权力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