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5月17日新华网)
药品贵价格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奇怪。可是在如今医疗改革紧锣密鼓的进程中,在严禁乱提价的大环境下,一瓶药利润达1300%,暴利如此之大,令人感到震惊。
按说药品价格管理是比较严的,不是想加就加,它得在指导价的范围内左右。可是问题出就出在这个指导价,象此15.5元一瓶的芦笋片定出的合理合法价是136元,而且医院还可以再在其上加价15%,这个指导价不知是怎么算出来的?根据是什么?正因为此指导价过高,因而导致涉及利益方尽量去满足这个价位,不是一般的加价,而是大加特加,药品成了“唐僧肉”,谁都可以在其上面咬上一口,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构成了加价的利益链。
招投标本是价格定夺最公正的渠道,可是不少招标会成了“拍卖会”、“天价”会,有媒体报道:药店里零售价仅7元钱的血塞通,经过“减少药品流通成本”的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竟飙升到19.17元;更离谱的是,一片胃铋治的中标价,竟然是市场价的14倍……本来是为了降低药价虚高而设置的药品集中招标,却变成了高价招标。象在此有136元的指导价的标底,有谁会轻意放过这块“肥肉”,这招标能低得下来吗?
指导价定得太高,水分太多,上行下效,不仅不能起到降低药品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人的贪婪之心,医院为了推销此利大的药品,公开的扩大加价比例;公开的违规给医生提回扣,一百元提成80元;为了利,不可避免一些医生不管病人需不需要,不管需要多少,大开特开,由此医院的利润多了,医生的回扣多了,而病患者的负担却异常的沉重。
药品降价几乎年年提,自1996年整顿药品价格秩序以来,中国药品市场先后历经了大大小小20多次降价,降价药品的品种不断的扩大,可是收效甚微,甚至每降一次价,便宜的药品便悄悄的“降价死”,昂贵的药品却越来越坚挺,降价成了“空降”,成了涨价。
药品价成了暴利,不单是一些部门和一些人见利忘义的问题,根源在于对药品定价过高,开得口子过大,造就了医疗单位和个人有机可乘。因而,要让民众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关键还是要抓源头,在定价机制上,在监管上应有严格的规范,不然,药品贵的问题难以解决。
- 2010-05-18虚高的药品指导价怎么定出来的
- 2010-05-17“药品利润高达1300%”背后是民生之痛
- 2010-05-05药品不良反应:先厘清责任再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