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供职于一家国有的英文报纸,但英文确实没有那么好,滥竽充数在各位英文好得一塌糊涂的同事中,只好自嘲为是这个英文报纸里中文最好的人之一。但无论如何,英文还算是很熟悉的,虽然没熟悉或者装样子到随时满口英文的程度。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对于有关部门最近下发的一则通知,有某些不太理解的地方。
报载,某部门最近下发通知,称以后央视要规避掉英文的缩略语,“NBA”“CBA”之类的东西从此不入央视观众的耳中。一位电视主持人表示:“这个就是个称呼。具体为什么不让说英文缩略词,我也不知道,对我们来说无所谓。我也在尽可能地规避一些简称。”而据说这个规定并不止于央视,地方各台早在一周前也接到了通知。
关于这个规定不太理解的地方首先来自直觉:咦,我们的英语教育都快从婴儿抓起了,到大学的时候更是必须过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书,求职的时候往往要考察一下英文水平,怎么忽然连几个英文的缩略语都容不得了?
实际上对于英文缩略语有时候我也挺头疼的,有时候看到某些不甚流行的缩略语也是要查查相应的资料才敢保证不会用错。不过,这在中文当中也并不少见,王小波先生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叫做“郭鲁茅巴”,他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觉得是个日本人的名字或者某种黑话,我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觉得这是个少数民族或者非洲某部落的音译名字,后来才知道是四位文学家: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反正缩略语总是能把对于某些领域不熟悉的人弄晕,连我等以文字为生的人也不例外。
我能想到的理由大概只有一个,就是有关机构想让语言更加整齐划一,看上去更正式一些。当然,我们这里的电视台现在都挺正经的,再从这方面规范一下,可能就更加正经也未可知。
让我们先放下这个英文缩略语的问题,回头看看前两个月的一条新闻。当时有一帮专家为了端正文法,公布了许多字的标准写法,把很多约定俗成的写法推翻,然后一定要按照他们研究的正法来写。这事儿遭到了一片砖头的袭击,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字的演变是一种自然演变,这种所谓的标准其实是不需要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文嘛,跟英文缩略语有啥关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事实,即现代中文很多词汇都是翻译之作,席梦思、沙发就不用说了,所谓物理、化学之类的词汇甚至都是二手货,有些还是日本人翻译了英文之后再传入中国的。说句有点夸张的话,如果现在取消所有的外来词汇,基本上我们说话就成了问题。而这百年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另外一个大融合时期,要是你去美国的话,老美说“豆腐”这个词的时候还有河南口音呢。
最近这些年来,为了能够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有关部门真是出力不少,从英文到火星文再到中文本身,各种规定一次一次下发、传达,但似乎始终没有人知道,语言与文化都是活生生的,随时处于变化当中,这种规定除了用处不大之外,更容易授人以限制文化的批评借口,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 2010-04-06央视转播屏蔽外文缩略词 从此不再"NBA"和"CBA"